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节时讲究吃一些特别的食品,当然是节日的重要内容。可是古代的诗大大多是高雅之士,他们作诗歌咏节日时很少写到食品。重阳节吃糕,是自古相传的习俗。唐人刘禹锡在重阳日作诗,本想写糕,但他一想到“六经中无糕字”,就不敢下笔了。宋人作诗不避俚语俗字,宋祁才能在《九日食糕》中嘲笑刘禹锡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只有杜甫一生穷饿,特别关注食物,才写过“春日春盘细生菜”,据说是指立春那天吃韭菜做的春饼。古诗中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每个节日特有的风俗,初唐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就是描写元宵节的名篇。元宵节最有趣的内容是放花灯,《大唐新语》、《唐两京新记》等书对唐代元宵节长安城大放花灯的盛况有生动的记载,其实洛阳、成都、扬州等城市的元宵灯市也毫不逊色。宋代也是一样,且看辛弃疾词中的“元夕”之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参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的“元夕”一则,可知辛词所写确是实录。即使在远离都市的乡镇,元宵节也有一番热闹景象。《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宋江夜看小鳌山”,描写宋江在清风寨镇上元夜赏灯的情景。这清风寨又不是什么通都大邑,但元宵灯市也颇可观:“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我幼时读《水浒传》至此,只恨“予生也晚”,没福到宋代的清风寨去看看花灯。那时的琼溪镇上,元宵之夜与其它夜晚一样,街灯昏黄,一到九点半便熄灭了,全镇沉没在一片黑暗之中,哪来的什么“火树银花合”?对于我们这些没福消受古代佳节的欢乐的今人来说,读读苏味道的诗,闭目想象古代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倒也可以发思古之幽情,画饼充饥,聊胜于无。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理,我也爱读韩翃的《寒食》。寒食节在现代生活中早已不见踪影,但它曾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宋人邵雍甚至说:“人间佳节唯寒食。”寒食节的由来,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但也有人认为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古人钻木取火,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故有换季改火之俗。在改火之际有一个禁火的过程,《周礼?秋官?司煊氏》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司煊氏,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他摇着木铎,宣布禁火,其用意可能是演习消防。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渐渐地就成为固定的风俗了。无论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什么,吃冷食、取新火的习俗确是十分有趣的。《唐六典》中还记载说所谓的“寒食”就是麦粥,唐人柳中庸说的“杏花香麦粥”,曹松说的“杏子粥香如冷饧”,都是指此而言。宋人则在寒食前一天蒸好枣糕,用柳条串起,插在门楣上,称为“子推燕”。寒食的日期定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此日开始禁火,一两天后即清明,人们重新生火,宫中则赐新火给宠臣、贵戚,韩翃诗中所写的就是这种习俗。其实钻木取火并不困难,民间没有宫中赐火,自然也会自己动手钻取新火,“赐火”不过是权势的一种炫耀而已,韩诗中的讥讽之意昭然若揭。然而这种习俗自身却是相当有趣,试想在日暮时分,从皇宫里传出点燃了新火的蜡烛,用快马传入权贵之家,一路上留下了缕缕轻烟。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风俗画! 此诗前两句写寒食时节的风光也极可爱,春风杨柳,花飞四处,真是游赏的好时候。无怪唐、宋两代明令规定寒食、清明接连放假四日,那真是名副其实的佳节啊!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节日都恰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如果你正飘泊异乡、穷愁潦倒,节日反而会使你格外伤心。年辈比韩翃稍早的孟云卿也有《寒食》一诗:“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同样是繁花似锦的季节,又在江南佳丽之地,孟云卿眼中的寒食却是一片凄凉。在一贫如洗、经常断炊的诗人眼里,“寒食”禁火还有什么意味可言!苏轼的《寒食雨》堪称写“佳节”凄凉的名篇。此诗原有二首,此为其二。当时东坡已在黄州贬所度过了三个寒食,此年寒食适逢寒雨霏霏,诗人的心情更为抑郁悲凉。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江水大涨,滔滔江水好象就要漫进门来。风雨飘摇,水气濛濛,小屋竟像在波涛中上下飘浮的一叶扁舟。诗人的生活非常艰苦,他把潮湿的芦苇塞进破灶,煮一点蔬菜来充饥。突然,诗人看到几只乌鸦衔着纸钱飞过去,方想起今天原来是寒食。宋代有寒食节到城外去祭奠先人的习俗,人们把纸钱挂在墓旁的树枝上,客居他乡的人则撕碎纸钱朝着坟墓所在的方向抛往空中。诗人看到乌鸦衔着纸钱,就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先人坟茔。……这一切,哪里有丝毫“佳节”的影子?恰恰相反,这种境遇中的“佳节”更增添了人们心头的愁苦。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佳节本该是合家欢聚的时刻,最常见的关于佳节的遗憾便是此时偏偏与家人天各一方。诗本是“穷而后工”的,古代的诗人咏及佳节的名篇也往往写于离乡背井之时。苏轼曾在中秋佳节责问天上的一轮满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啊,造物与人们素无仇怨,为何偏偏在家人离散的时候让佳节来临呢?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说出了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佳节来临时的惆怅和愁怨!王维一生写过无数好诗,这首写于十七岁的少作无疑是传诵最广的一首。后人评说此诗,往往着眼于后两句构思之妙,例如清人张谦宜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李锳也说:“不言如何忆兄弟,而但言兄弟之忆己,沈归愚谓即《陟岵》诗意。”但是我以为前面两句更妙,其妙处就在于它们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却又人人口头所无的真情实感,同时又写得如此平淡无奇、质朴无华,以至于读者不再觉得它们是警句了。苏轼曾经书写杜甫的两首《屏迹》诗,然后加上一段风趣的跋语:“子瞻曰:‘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曰:‘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之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杜诗所写的生活、情感仿佛就是为苏轼而写的,是苏轼生活的“实录”,作为读者的苏轼对它也拥有“知识产权”。王维的这两句诗也一样,它们堪称是所有飘泊异乡的人们在佳节来临时的内心情思的“实录”。无论你是新婚不久就离开了温暖的小家庭而在外地工作,或远离父母膝下在异国他乡读书,还是像王维一样与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只要你人在天涯,那么,每当佳节来临之际,王维的诗句就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在你心头,仿佛它们就是从你的内心深处自然产生出来的。我一向坚信真正的好诗都来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与普通人的内心息息相通,都能获得普通人的理解和欣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一个明证。现在有些诗人日益远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为普通读者读不懂他们的诗作而沾沾自喜,甚至宣称他们的诗本来就不是为当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我们当然只好对他们敬而远之。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着古人歌咏佳节的好诗,越发使我怀念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传统节日。环观世界,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轻易地抛弃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反倒对舶来品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难道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不如外国节日丰富多彩?七夕在秦少游的笔下是如此的美丽:“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何尝比西方情人节的一枝玫瑰逊色,即使你联想到苏格兰诗人彭斯的名句“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美国人对感恩节的烤火鸡津津乐道,但只要翻开《东京梦华录》一类的书,就可知道我们的祖先过节时真是“食不厌精”,只以点心为例,就有重阳节吃的掺以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的“粉面蒸糕”,腊月八日吃的“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等,难道不比一味烤火鸡更为丰盛?至于元宵节的舞龙灯,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万众欢腾的节庆活动,其热闹、有趣的程度不会输给任何外国节日。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废弃自己的传统节日呢?今人常说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其实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于百姓的日用人伦的,为历代人民喜闻乐见的佳节就是其重要载体。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恢复大部分传统节日,让那些美好的佳节从古诗中重返人间,让人们在那些佳节里合家团聚、游乐休憩,让一年四季中联翩而至的佳节把我们的生活妆点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关词?中秋月
宋?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发帖际遇]: 寒江斜月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470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发帖际遇]: 寒江斜月 在网吧通宵,花了 178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兼顾良辰、美景两个因素的话,中秋堪称是佳节中的佳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九十个秋日的中点。此时秋高气爽,已凉未寒,桂子飘香,稻熟蟹肥。更值得赞美的是中秋之夜的一轮明月,它皎洁无瑕、圆满无缺,把清辉洒满碧空,也洒满大地山河。据说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最明亮的,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中说“月好共传唯此夜”,韩愈则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果断地说:“一年明月今宵多!”读者也许已注意到,唐诗中用“八月十五日”这个名称比“中秋”更多,有的诗则两名共享,例如晚唐诗僧栖白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可见作为节日的“中秋”在唐代还不算最重要的佳节,这可能是宋代咏中秋的好诗远多于唐代的原因。中唐王建有一首名篇题为《十五夜望月》(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后人常把此诗看作中秋诗,例如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论说:“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然而此诗虽是作于秋夜,但既可能是八月十五,也可能是九月十五(此时桂花尚存枝头),我不敢贸然把它列于本文之首。
[发帖际遇]: 寒江斜月 捡了钱没交公 草币 降了 175 元 .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2-24 17:23 , Processed in 0.1804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