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凤求凰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注释]
  
  凤:司马相如把自己比做凤。
  将:共。本句的意思是他这个凤还没机遇找到理想中的凰。
  何悟:哪里想到。
  迩(er):近。
  遐(xia):远。
  何缘:有什么办法。
  胡:怎样。
  颉颃(xie hang):鸟上下翻飞的样子。
  
~~~~~~~~~~~~~~~~~~~~~~~~~~~~~~~~~~~~~~~~~~~~~~~~~~~~~~~~~  
  [故事]
  
   下面展现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表演,主角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家里有钱,就捐了个差事: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武骑常侍到底是干什么的?查了一些资料无果,本人以为就是汉景帝骑马出去时,旁边的警卫员(当然也骑马)。要知道,这个司马相如小时候可练过剑术。
  
  
   司马相如还有一种本事,就是赋(一种半诗半散文的文学体裁 )写得好,可惜皇帝大人不喜欢。估计在旁边也没多大前途,心情郁闷。
  
   机会来了,司马相如等的可有点急了。
  
   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来看哥哥了,而且还有好几个当时的辞赋高手随行,司马相如遇到了知音,假借有病辞了这个差事,跟随了梁孝王。
  
   梁孝王对他不薄,司马相如也争气,期间写了著名的《子虚赋》。
  
   好景不长,梁孝王后来死了,无依无靠的司马相如只得回老家:四川成都。
  
   可是司马相如此时的家境已败落,无以为生。一个老朋友出现了,就是临邛县(今四川邛崃)的县令王吉,王吉把司马相如带到了临邛。
  
  
   王吉安排司马相如住在一个旅馆里,这位县令每天都必恭必敬地去拜见司马相如,起初,司马相如还客气,后来,表现得烦了,干脆不见。
  
   越是不见,王县令越是来劲,不就是天天吃闭门羹吗?无所畏惧。
  
   堂堂一个县令天天做这么掉价的事,不弄得满城风雨才怪,那时的人们思想相对单纯,不知道这是“炒作”,要是放到现在,人们一定会:“呸,呸,猫腻”。
  
   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算合乎逻辑,毕竟人家司马相如是从大地方来的,见过世面,没准哪脚踢屁上了,又高升了,现在做点感情投资,以后肯定用得着。
  
   到目前为止,这个故事还算正常,下面就开始不正常了。
  
   王县令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当时的最大新闻,最大新闻必有强烈的轰动效应。有两个人准备采取行动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卓王孙,一个叫程郑,都是当地的超级富翁。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卓王孙是排在首位,而货殖列传可视为汉朝的福布斯,卓王孙排在汉福布斯之首,当算当时的首富。)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当地富豪都是当地官爷最得力的办事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县太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是乎准备了一个宴会,请请这位司马大人,给县太爷圆个场。
  
   连县太爷的面子都不给,能给你们吗?司马大人纹丝不动。
  
   这司马大人不来,县令大人就不敢动筷吃饭,做着发呆。这效果又往上串了一级。
  
   县令不敢吃饭,估计在座的谁也不敢吃,这场面如果不把这位司马大人请来就收不了场了,县令急了,亲自去请,再不来,绑也把你绑来,太不懂事了,嘿!
  
   《史记》此时这样描述:“相如不得已,强往”(相如没办法,勉强同往了)
   《汉书》的描述:“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相如假装没办法,勉强同往了)
   本人相信《汉书》的写法,根据就是司马相如在宴会上的表现,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208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大人终于闪亮登场了,当然博得满堂热烈掌声,司马相如长得也真对得起观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酒至半酣,县令最后一次出手,强烈要求司马大人表演一人节目:弹琴。
   此时的这位司马大人也不客气,就动情地边弹边唱了上面的这首歌。
  
   隔墙有耳,司马相如就是唱给隔壁的那个人听的,那个人就是大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卓文君刚刚守寡,且也喜欢弄琴,投其所好是也,一个守寡的人能顶住白马王子司马相如这般攻势吗?
  
   顶不住,换了谁恐怕也顶不住,所以司马相如成功了。
  
   事后,司马相如又重赐卓文君的侍者,把话给传过去,当夜,勇敢的卓文君便与司马相如私奔了。私奔这种事放在当代,可能不算啥,那个年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
  
  
   卓文君的气魄实在令后人仰慕。
  
   往哪里去呢?当然是司马相如的老家成都。当看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时,不知道卓文君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总之,还是在一起过上了日子。
  
   卓文君的老爸知道后,气愤非常,扬言不给他们一文钱。太清苦的日子恐怕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受不了,最后俩人想了一个绝顶的方法:杀回老家临邛县,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置办的一个小酒店,万金小姐卓文君就在柜台卖酒,而那个穷酸书生司马相如穿得破破烂烂涮碗洗盘子。就是这样,在卓王孙的眼皮底下恶心你,看你掏不掏钱?
  
   气可以生但人丢不起,卓王孙这么大一个人物,顶不住了,据说给了这小俩口100个家仆,100万生活费,还有以前卓文君出嫁时的所有财物。
  
   是谁出了这么个主意?本人估计多半是司马相如,有才,太有才了。
  
   现在很多家长管不了子女的婚姻,也和卓王孙一样,一分钱不给。这些子女也就是忍着过苦日子,楷模呀,导师啊,司马相如,佩服佩服。
  
   司马相如与县令联手导演并主演了这场精彩的节目。  
  
   在中国戏曲中,“琴挑”是一非常出名的折子戏。说得就是这个故事。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诗
  
   卓文君
  
  
  
  一别之后,
  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
  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挂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般无聊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红似火,
  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色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注释]
  枇(pi )杷:一种乔木,常绿色,果实黄色。
  
  [写作背景]
  
   由于得到卓王孙的强力帮助,司马相如夫妻俩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更大的好事来了。
  
   汉景帝刘启死后,汉武帝刘彻继位。
  
   一日,汉武帝读了《子虚赋》,说了句:“可惜我和他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啊”。旁边的太监也是一位蜀人,急忙告诉汉武帝作者是蜀人,还健在。于是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专门为汉武帝写了另一篇传世之作《上林赋》,汉武帝非常喜欢,于是司马相如二次进京,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地位非同一般。
  
   地位变了,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了,司马相如这小子有想法了,给还在家乡的卓文君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满纸就这么几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立刻就明白了,这不就缺个“亿”字吗?“无亿”就是“无义”呀,这小子要变心,于是就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上面的这首诗。也是用数字组成,比司马相如写的内容充实的多。
  
   司马相如还算良心未泯,读到夫人的信后,惭愧了,把卓文君接到了京城。一段风波平息下来。
  
   卓文君在情感问题上丝毫不让,昂首挺胸。
  
   诗的最后2句比较有震撼力。
  
   卓文君果真是一位才女。司马相如这小子不咋地。
  
   这首诗严格说起来好像不能算做诗,但故事感人。

~~~~~~~~~~~~~~~~~~~~~~~~~~~~~~~~~~~~·
其实,细品之后,给人感觉决不是汉代的作品,
更像是元曲,后人杜撰,民间流传的。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头吟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
  
  皑:白。
  皎:白。
  斗:盛酒的器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我们喝诀别酒,明早在沟水头分手。
  躞蹀(xie die):徘徊。
  御沟:宫墙外的水沟。
  东西流:指两个人分手后,各奔东西。
  嫁娶不须啼:是说以后再嫁人时决不哭泣,表明现在很悲伤。以下2句是说分手后希望找一个和自己一心一意的。
  竹竿:钓鱼的钓竿。
  袅袅:这里指钓鱼杆轻轻的摆动。
  徒徒:这里指鱼儿悠闲地游动。古代用钓鱼表示男女相爱。
  钱刀:古时的钱有的是马刀形,就是钱的意思。
  
  [写作背景]
  
   不老实的司马相如又要犯错误了,不得不麻烦卓文君再为他写一首诗。
  
   据说司马相如晚年时,因为有病(糖尿病)辞官,定居茂陵县,可是这个老司马花心不死,又看上了一个富人家的女子,想纳为妾。卓文
  
  君为了守住这一亩三分地,气愤之余冷静下来,写了这首诗。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卓文君又加了以下句子: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
  
  ,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就是最后的通牒。
  
   看到卓文君写的这些后,司马相如收回了那颗年轻的心。
  
   卓文君这首诗和她要表白的意思是非常厉害的,我们分析一下:
  
   前2句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感情忠贞不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段缘份,同时告诉司马相如:老家伙,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原来的我,虽然你已改变。在情理上先压住这老头。
  
   第3、4两句,虽然我不愿意,但如果你执迷不悟,我也会马上同意签字,绝不纠缠你,绝不和你玩“一哭二闹三上吊”。
  
   第5、6、7、8句,描绘了俩人分手的场面,先喝完散伙酒,然后沿着小河走,最后,各奔东西。诗是讲究意境的,讲究形象思维,那司马相如懂得很。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乐于助人,奖励 427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凄凄复凄凄”到“鱼尾何徒徒”给司马相如描绘了一个自己重新找到一个知己,白头偕老,两心相仪,过着幸福生活的场面。
  
   不是没你就不行,凭我的综合实力不难找一个比你更好的。一个病病歪歪的老头子,纳一个小妾能得到幸福吗?
  
   估计司马老头看到这可能心虚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感觉立马涌上心头,赶急刹车,为时不晚。  
  
   司马相如想纳妾并不是想休掉卓文君,他想兼而有之,鱼和熊掌都要,即要有卓文君的感情(司马相如虽然鬼点子多,但还是比较看重与
  
  卓文君的感情),还要有年轻美貌的小妾。
  
   卓文君正是看到司马相如并没坏到家,才写了这首威胁的诗。
  
   只能二先一,有我没她,有她没我,想都要,没门儿。
  
   诗的最后两名,把司马相如镇住了,你如果纳妾就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感情,让你名声扫地,万人唾骂。  
  
   无论如何,卓文君都是一个万里挑一、受人尊敬、令人爱慕的女子。司马相如这样经常动心眼的就需要卓文君这样的老婆去修理。嘿嘿。
    
   必须再说一遍,司马相如并没坏到家,否则再厉害的卓文君也拦不住。看看当代的有些明星大腕就知道了。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人曲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注释]
    
    顾:看。
    宁:难道。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造就了一个成语:倾国倾城。
    
     作者李延年,河北定州人,音乐世家(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本人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歌唱得好,而且还会作曲(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再看他写的这首诗,也是个全才,作词、作曲、演唱全包。
    
     这么高的音乐才华,在京城终于混出个模样,进了皇宫,专为皇家服务。
    
     后来犯事,具体啥事,史书没说,估计不是小事,最后受了宫刑,当时汉朝规定,如果犯了死罪,可有2种方法得到减免,一是花钱,二是接受宫刑,估计李延年当时还不是大款(又不能像现在这样出唱片,最多也就是参加一个音乐会,拿点出场费而已),只能接受后一种了。
    
     司马迁因为同情李陵,惹恼了汉武帝,死罪,也是因为没钱而受了宫刑。汉武帝这人缺乏人道。
    
     汉武帝好大喜功,打仗太多,当时国库可能有点紧,才有了花钱可以买死罪的说法,这也是国家敛才的好方法啊,嘿嘿。
    
     用现在一些音乐圈的例子想这个李延年到底犯的啥事,杀人?放火?与宫女私通?强奸幼童?同性恋?......也许是被汉武帝冤枉了。
    
     不管怎么样,在音乐上还是有几把涮子。
 ~~~~~~~~~~~~~~~~~~~~~~~~~~~~~~~~~~~~

本来就长得眉青目秀的李延年接受宫刑后,长得越发像个女人,更好看了,入了汉武帝的法眼,受了宠幸,咳!怎么说呢?汉武帝这人对姣好模样的男人也有极大的兴趣,这也不怪他,汉朝皇帝大部分都有这个嗜好,从祖宗刘邦开始,这家人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了?


李延年觉得还不保险,就想把他的妹妹也介绍给汉武帝,双管齐下,可用什么方法呢?
    
     他做好了计划,该计划分为2步:
    
     第一步:通融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让她出面与汉武帝说。因为这个平阳公主专爱做红娘,给汉武帝牵线搭桥,以前卫夫人就是这位公主的杰作,当然她也是得了汉武帝大大的好处,得宠的卫夫人也是报恩频频,两方得好处,何乐而不为?平阳公主绝对是个聪明人。
  
  
     第二步: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炒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李延年决定先不让平阳公主介绍,到最关键的时候再出面帮忙。李延年一直在等这个机会,机会来了,在一次给皇帝演出的音乐会上,早已想好的李延年李大音乐家就唱了这首歌。
    
     这就是古代版的炒作,这位美人出场之前就足足地吊起了皇帝的胃口。
    
     唱完后,好色的汉武帝直摇头:现在世上有这样的美人吗?
    
     此时此刻,关键的平阳公主在旁边说话了:“李延年的妹妹就有这样的姿色”。
    
     于是,李延年的妹妹李氏(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查不到)终于隆重登场了,看了果然令汉武帝大吃一惊,不说倾国倾城,最起码他汉武帝的身子肯定是倾了又倾。

            此后,好色的汉武帝几乎只宠爱这个李氏夫人,日夜陪伴,纵情享乐。
    
     当然,李氏家族成员也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包括李延年。
    
     据说,汉武帝甚至把身体本来就虚弱的李夫人给折腾病了。
  
~~~~~~~~~~~~~~~~~~~~~~~~~~~~~~~~~~~~  
    
     整首诗不描述这位美人如何如何美丽,只说美的后果。
    
     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果更严重。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叶哀蝉曲

汉武帝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
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
[注释]
袂【mei 4】:袖子。
墀【chi 2】:台阶。
扃【jiong 1】:从外面关闭门户用的门闩。
望:拜访。
安得:怎么能
[写作背景]
经过李延年的前期炒作和平阳公主的顺水推舟(见上一篇《佳人曲》),汉武帝得到了这位李夫人,而且很快擦出火花,进入蜜月期,更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这蜜月期没有尽头,就这么相互爱着,相互情着,没完没了。
虽然汉武帝对待女性有时很无情,但对李夫人却是一往情深,宠爱有加。异性之间就怕对上眼,一旦合上拍,就会死去活来。所谓“爱情”可能只对这样的两人适用,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属此列。对于绝大部分人一边凉快去。
大多数人没有汉武帝的红颜福份,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男女中这样的比例有多大?本人以为也就万分之一左右吧,呵呵。
情到深处无止境,达到了忘我。

最后,身虚体弱的李夫人陪不起身强体壮的汉武帝,身体亮了红灯,李夫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很严重。
汉朝规定,妃子有病是不能见皇帝的,可汉武帝想啊,忍不住啊,尽管御医百般劝说阻挠,汉武帝还是冲进了李夫人的卧室。
此时的李夫人已不再是那朵正盛开的姣花了,打蔫了,她不想这样见汉武帝,于是用被蒙住脸,死活不让汉武帝看,汉武帝那么武断的一个人也没拧过李夫人,终究没看成。
不是拧不过李夫人,是他爱着李夫人,不违背对方的意愿就是爱的有力证明!
李夫人当然也深爱着汉武帝,不想让汉武帝看到自己的破相,想让美好的爱永驻。
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刻,她不想看一眼汉武帝吗?但她克制了自己。

史书上说李夫人不让汉武帝看是因为怕汉武帝看到她这幅模样不爱她了,担心对她的家人也不照顾了,我想肯定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相爱的人总是愿意把美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无法适应没有李夫人的生活,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李夫人的一颦一笑让他挥之不去。
将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封为大将军,李延年封为协律都尉(相当于音乐协会主席),在汉武帝看来,这样做多少可以表达些许思念。
极度悲痛思念中一代英豪汉武帝写下了这首诗。

据说,这首诗是在汉武帝游昆明池时写了,出来转转本是为了散心,没想到这样更加想念李夫人,汉武帝虽然有很多毛病,就凭这我们深深地献上一份同情。
对这首诗文字部分的解释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
汉武帝想像着自己走进了李夫人居住过的房间,人去楼空,李夫人曾经穿过的衣服还挂在那里,台阶上布满了灰尘,整个房间空旷而寂静,让人心里寒颤,悲凉到了极点,外面的窗闩搭着很多落叶。
凄凉,真的凄凉啊。
最后两句堪称绝唱:爱人啊,我又看你来了,你知道我是多么地想你吗?
这首诗,触景生情,感情表达的非常真切,悲愤出诗人,悲情也出诗人,“略输文采”的评价,有点......
再说说这首诗的句法:
因为有“兮”标志,这首诗有点楚辞体味道,但这样的句式用的不多,一般我们看到的句式较多的就是2种:
6字句(○○○○○○兮,或○○○兮○○○),5字句(○○○兮○○),汉武帝可能认为用这种句式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也许有不妥之处,望高手指教。
这首诗的名字《落叶哀蝉曲》也体现的一种凄凉的情调。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有爱情,可惜我们大部分人无缘体会!
地下有知,李夫人你知足吧!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花开淡墨痕 头上,花开淡墨痕 赚了 455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咏 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注释]
  
  三王:指禹、汤和周文王,历史上的三位明君。
  弥:弱
  太苍令:指汉初的名医淳于意。
  递:在这里指押送。
  茕茕(qiong):忧伤。
  诣阙:指给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上书。
  鸡鸣:《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本句是指要求见皇帝。
  晨风:《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本句是指向皇帝诉冤。
  愦(kui):糊涂。
  缇萦:淳于意的小女儿。
  
  
   下面是这首诗的翻译:
  
   前2句的意思:三王(禹、汤和周文王)延续下来的德政几乎没有的,对狱人只知道用肉刑。
  
   第3至14句,说得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文帝四年,有人上书状告淳于意(仓公),结果淳于意被押至京城,当时淳于意有5个女儿,吓得大哭,淳于意大恕:“没有儿子,关键的时候真是不行啊!”。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受到刺激,跟随淳于意一起来到京城。上书汉文帝,说愿意入宫为婢,以免父亲受皮肉之苦。汉文帝被缇萦感动,当年便免去了肉刑法。
  
   第15、16两句,感慨芸芸男性众生们,还不如一个女子缇萦。
  
  [关于作者]
  
   班固的父亲是班彪,班彪当时是大儒,劝说窦融归顺了刘秀,在刘秀平定四川的过程中立了大功。
  
   班彪好史,遗憾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了汉武帝,于是补遗作《后续》。
  
   班彪死后,班固回家守孝,继续写《后续》,后取名《汉书》。

[关于本诗]
  
   这首诗从诗的角度看,水平一般,只所以把提出来,是有原因的。
  
   ①班固以前,写诗的人可简单分为2种: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如刘邦、项羽)和民间百姓。
  
   民间百姓写的诗已找不到作者,是一些伟大的无名氏们。
  
   王候将相与好,民间百姓也罢,都不是专职文人,班固是专职文人写诗第一人。这种诗称为“文人诗歌”。当然这只是凭流传下来的诗为依据。
  
   ②班固以前,诗人写诗都是有感而发,主人公就是自己,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以史事为内容,班固是写“咏史诗”的第一人。
  
   ③根据史料记载,这是第一首五言诗,为以后曹魏时期五言诗盛行树起了大旗。
  
   到班固时,诗歌的发展经过了四言诗,杂体诗和楚辞这么几个阶段。
  
   下面是本人的粗浅看法:
  
   诗歌来源于劳动,肯定不是闭门造车,非常可能是来源于劳动号子。诗歌往往是用来唱的,如果唱就必须有节奏感,而且每句的文字个数不能太多,所以《诗经》中的诗大部分都是4字一句,也就是四言诗,非常便于歌唱。
  
   四言诗的节奏感体现在2字一节奏,前后平均,久而久之,就感觉它缺乏音乐的抑扬顿挫,屈原的楚辞正好弥补了四言诗的不足,“兮”字不论是放在一句的当中还是末尾,歌唱时都给人一个换气的机会,感觉会更上口。
  
   楚辞体没有固定的句式,按理说应该可满足各种需求,为什么会被五言诗取代呢?
  
   我想与儒家思想有关系,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一花独放,自然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儒家讲究太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它喜欢统一,不喜欢无序。中华民族有“唯美主义”情结可能也与儒家思想有关。(个见)
  
   五言诗取代楚辞,本人以为有2个原因:一是审美疲劳,二是儒家思想经过若干年的统治后,已渗透到人们的骨髓,诗也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当然不能再回到《诗经》的四言诗时代,五言诗自然出现了。
  
   五言诗5字一句,分为2个节奏,前2字后3字,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感更好,能描述更复杂的事情。
  
   唐代流行的七言诗也是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因基本一样。
  
   宋代的词取代了唐诗,也是同理。
  
   (杂言体诗一直没有成为主流,我想也是与儒家不喜欢“无序”有关,和楚辞的命运相同。)
  
   为什么后来没有出现八言诗呢?
  
   我觉得八言诗没有出现主要是它的节奏感不易控制,如果分成前4字后4字,那么和4言诗一样了,
如果分成前3字后5字,或者前5字后3字节奏感都不好,朗读起来会非常别扭,朋友们可以试一下。
  
   六言体诗也曾出现过,只是昙花一现,原因我想也是因为节奏感难于控制。
  
   现代诗歌的发展好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因为本人学的是理工,并非中文专业出身,理论知识很浅,以上的分析让朋友们见笑了。
  
   ④无论如何,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班固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感谢他。
  
   ===============================================
  
   班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已无据可考,大概是以下2种情况之一:
  
   第一种:就像以后的“咏史诗”一样,情感由史而发,没有一定的指向性,可能与自己无关。
  
   第二种:班固晚年入狱,由于平时对几个儿子管教不严,大都放荡不羁,班固入狱后,这几个儿子并没有出手相救,班固有了感慨:这几个儿子还不如古代的一个女子。
  
   ===============================================
  
   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对这首诗盖棺定性:质木无文(缺乏文采)。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鹄歌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注释]
  
  乌孙王: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带)的国王。
  穹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帐篷。
  旃(zhan):同“毡”。
  鹄(hu):天鹅。
  
  
  [写作背景]
  
  
   刘细君,生于江苏扬州,爷爷刘非,父亲刘建。
  
   刘非与汉武帝是亲兄弟,刘非死后,由刘建继承王位,史称“江都王”,刘细君史称“江都公主”。
  
  
   后来,刘建造反失败,被杀,因为刘细君年龄太小,汉武帝没杀她,得以幸存。
  
  
   后来,刘细君被其叔叔广陵王刘胥收养,长大后已是花容月貌,气质非凡。
  
   汉朝与外族和亲这事从刘邦那时就开始了,在当时来讲,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嫁过去后生了儿子,长大当了王,自然流着汉朝人的血液(不一定是刘家的血液,刘家一般情况下也舍不得让自己家的女儿去远稼,多半是认的干公主,是假的),也许就不好意思死缠烂打了。
  
   但嫁过去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估计皇帝不会考虑太多。老百姓家的闺女不值钱哪!
  
   这次轮到刘细君了。
  
   如果刘细君的老爸不造反,还是个王,即使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轮上刘细君。
  
   当时匈奴和汉朝仗打的挺厉害,谁也不服谁,而外族中只有乌孙国不怕匈奴,汉武帝就想和乌孙国联合,共同对付匈奴。
  
   恰巧乌孙国也有这个意思,并主动要求娶一位大汉的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了,选择了刘细君。
  
   在所有的公主中,汉武帝心里最不愿见到的可能就是刘细君了。把人家的父亲杀了,想亲近也不行了,心里的距离远了。
  
   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出去吧。刘细君当时还不如一个老百姓人家的女儿。
  
   嫁过去后,饮食习惯,气候适应,语言差异,刘细君面临着很多困难。本诗的3、4两句说明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匈奴知道这件事后,怕乌孙王被汉朝拉拢过去,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孙王昆莫。没办法,昆莫谁也不想得罪,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可以想像,刘细君公主当时的处境也挺难的。
  
   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汉武帝派她远嫁的任务始终没忘,于是,经常看到细君公主晏请国王身边的贵人,然后送钱送物,为了让乌孙国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细君公主为汉朝竭尽全力。
  
   可以说,细君公主绝对是个有大局观念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352 元 草币,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有一件事彻底把细君公主难住了。
  
   原来,乌孙国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这个习俗让汉人无法接受,在汉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乱伦。
  
   这个习俗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
  
   这个乌孙国王就想这么办,想把细君公主再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因为他感觉自己要不行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和汉朝继续保持这种关系。
  
   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写信告之汉武帝,汉武帝与乌孙国王的想法一致,继续保持这种亲密关系,驳回被请求,并让细君入乡随俗(从其国俗)。
  
   这样,细君公主再次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当时乌孙国王还活着。
  
   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女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公主,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困难简单分2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方面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精神方面的打击有时难以自拔。
  
   恼恕、悔恨、羞耻。
  
   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细君公主唱出了这首诗。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人曾默默地为国家奉献。
  
~~~~~~~~~~~~~~~~~~~~~~~~~~~~~~~~~~~~~~~~~~~~~~~~~~~~~~~~~~~~~~~~~~  
   据考证,琵琶是细君公主首先发明并使用的。
  
   据考证,细君公主比昭君出塞早70多年。之所以没有昭君出名,我想是因为史学家及艺术家们关注昭君太多的缘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9 03:02 , Processed in 0.0646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