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思想史上,“竹林七贤”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所倡导的“谈玄清议”对后人影响极大。
  
   
   在国家的社会形态方面,孔子希望建立一个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
  
   孔子承认天(老天爷),它代表一种规律,代表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和力量,有点类似《老子》中的“道”。但好像没有强调这个“天”与人的普通联系。只是让人们遵守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的内容就是孔子的言论和主张。
  
   到了西汉的董仲舒,将孔子的理论加以修整,将“天”的作用夸大(有人认为是篡改),明确地把天“人性化”,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天”与人有着更多的联系,一国之君是神授的,无人可以更改,虚化了人民的力量,维护了君王的权益。
  
   反对君王,会受到“天”的惩罚,汉武帝暗暗得意。
  
   自此,儒士们各个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已任,忠心仕君为天职。勤勤恳恳,唯皇帝马首是瞻。
  
   延续了几百年后,这种情结已根深蒂固。
  
   如果说孔子思想玉有瑕疵,那么董仲舒的就些脏了。
  
   ============================================
  
   到了魏国后期,也就是正始年间(曹芳执政),这种禁固被打破,儒士们心灵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儒学遭遇严峻挑战。
  
   1.东汉后期的皇帝们都是傀儡,成了臣子的掌中之物,君威何在?“神”在何处?
  
   2.黄巾大起义严重倾斜了统治阶级的大厦,并非不可动摇。
  
   3.张衡在天文方面的研究为人们认识“天”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董仲舒力捧的一些“天象”实际属于自然现象。
  
   4.张仲景的《伤寒论》,从阴阳入学,更科学地解释了人的很多生理疾病现象,“神的惩罚”无根无据。
  
   5.曹操崇尚法家,儒家没有了上层的支持,“唯才是举”打破了门弟观众,儒家并非国家之必须。
  
   6.曹丕所谓的“篡汉”,让儒学家们大跌眼镜,让世人觉得儒家思想已被没落,曹丕更视“儒家”为旁物。
  
   7.上层显赫人物的自我标榜,以曹爽、何晏为首,“俘华”、“由性”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更多地强调“人性”。儒家的很多规矩变得腐朽。
  
   8.面对当时司马家族的高压政治,人们敢恕不敢言,在极度沮丧时自然会想起《老子》、《庄子》,“谈玄说道”成了人们发泄的重要方式。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人们不太相信儒家思想了,心灵空虚,信仰危机,人们的行为自然怪诞,《老子》、《庄子》中的“玄”成为那时人们的唯一选择。很多人当时都成了“叛逆者”。
  
   如果只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叛逆者”,可能历史不会记住他,如果这个“叛逆者”严重有才,那历史定会写下他的大名。
  
   最为关键的是,有7个严重有才的“叛逆者”走到了一起,就必然在历史的海面上掀涛举浪。
  
   ============================================
  
   单亲家庭的生活氛围对孩子是有影响的,最容易出现2种性格特征:自闭孤傲和放任无拘。
  
   阮籍、嵇康、山涛都是单亲。
  
   是政治大环境使然还是自身本来就这性格,很难说。
  
   网上有一统计,每年高考完后,离婚率会骤然上升,中国人的父爱母爱一言难尽。
  
   ============================================
  
   《晋书· 阮籍传》记载,阮籍16岁时,叔父带其到兖州刺史王昶家座客,整天阮籍没说一句话,王昶觉得阮籍深不可测。
  
   ============================================
  
   司马昭想与阮籍结儿女亲家,阮籍酒醉60天不醒,让司马昭插不进话,最后司马昭只能不了了之,可见当时阮籍的名气有多大,连司马昭也想高攀,当然不排除司马昭爱惜人才的作秀。
  
   阮籍别无他法,只能用这种自残的手段抗拒司马家族。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阮籍母亲病逝,当时正与人下棋,阮籍执意将这盘棋下完,令棋友不知所措,然后喝酒2斗,仰天长号,吐血数升。
  
   阮籍的这种性格分裂表现,主要是当时的高压政治环境造成的内心极度痛苦。
  
   阮籍在心里是鄙视司马家族的,可又不得不表面应付。
  
   内心的极度痛苦无法排泄,只能表现怪诞。
  
   再往下看:
  
   有一叫裴楷的人来吊丧,阮籍披头散发,醉酒熏天,两眼直视,呆呆地箕踞(当时很不雅的一种坐法,即屁股坐地,两腿住前直伸),看着裴楷哭,裴楷哭完后便走,旁人问裴楷:“阮籍为主,你为客,主人不哭,你为啥还哭。”裴楷幽默地说:“阮籍乃世外高人,不齿人间礼法,我一俗人,自然办俗事。”旁人无语。
  
   嵇康的哥哥嵇喜(当时为朝庭员员)来吊丧,阮籍以白眼斜之,弄得嵇喜当时很尴尬,等嵇康抱着酒背着琴来吊丧时,阮籍笑脸相迎,史书记载阮籍以青眼对之。
  
   此时的阮籍已不是儒家弟子了,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一名玄学的追徒。
  
   ============================================
  
   有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
  
   阮籍说:“哈,应该杀父亲,怎么会杀母亲呢?”(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司马昭不懂:“杀父,是天下罪大恶极的事,怎么说可以呢?”(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
  
   阮籍:“禽兽都是野合,出生后都是与母亲在一起,不知道父亲是谁?即使万一杀死了父亲,不知者不怪,这是禽兽的正常行为,而杀母亲,那就是禽兽都不如了。”(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听了阮籍这番高论,司马昭无话可说,心里一定想:“这人心理不正常”。 阮籍要得就是这效果,“我就这样了,你还能重用我吗?”
  
   不被重用,是阮籍与司马家族划清界线的唯一方法。
  
   ============================================
  
   邻居家开一小酒店,老板娘年轻漂亮,阮籍常去喝酒,醉后不归,就躺在美少妇旁边,酒店老板醋意顿起,后来看这个阮籍并没有什么邪念,也就没当回事儿,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也。
  
   ============================================
  
   有一女,才色俱佳,未嫁而死,阮籍与这家人没有任何来往,前去吊考,哭的死去活来。
  
   ============================================
  
   政治畸形下的人格扭曲。
  
   阮籍的大半生走在司马家族搭建的这条政治钢丝绳上。掉下去会死,保持平衡又太难,而且这条钢丝随时都有蹦断的可能。
  
   虽然表面阮籍与司马家族有染,但他的内心是背离的,内心中的正义始终未去,苦了他用怪诞来表现自己的无奈。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兄秀才入军
  
   稽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注释]
  息:休息。在这里指游玩。
  徒:步行。
  兰圃:长着兰草的野地。
  秣(mo):草料。
  秣马:喂马。
  华山:有花草的山丘。华,同花。
  磻(bo):古时以生丝为绳系石块射鸟叫磻。
  皋(gao):水边高地。
  流磻平皋:在水边的平地上射鸟。
  纶:钓鱼用的丝绳。
  垂纶长川:在河流中钓鱼。
  鸿:大雁。
  五弦:五弦琴。
  太玄:道家所指的那个“道”。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指随心所欲,享受着“道”的快乐。
  嘉:称赞。
  彼:那个。
  钓叟:钓鱼的老翁。
  筌(quan):捕鱼的竹篓,一种捕鱼的工具。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这2句取自《庄子.外物篇》,原指哲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里指太快乐了,外人难以体会。
  郢(ying)人:郢地的那个人。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这也是一个典故,取自《庄子.徐无鬼》:古时有个石匠常和郢人在一起表演他高超的斧技,郢人先在鼻子上涂一层蝇翅一样薄的石灰,让石匠用斧去削掉,石匠运斧成风,削去那人鼻上的石灰,而鼻子却丝毫未有损伤,但在郢人死后,他却再也找不到合作都了。本诗中“郢人”代表知己。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这2句指没有了知己,这种快乐没有人能体会。
  
  
  
  [写作背景]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中的领袖人物。
  
   嵇康幼年丧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嵇康是个美男子,但不是那种“小白脸”型的,是那种阳刚峻拨型的,而且琴艺高超。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20岁的嵇康离开家乡到了山阳(大概是现在的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以打铁维持生计。
  
   为什么没去别的地方而单独选择了山阳,可能与汉献帝有关,当年汉献帝被曹丕“禅让”,还好没被处死,而且被封了王,就是这个山阳王,汉献帝自然带了一些老臣过来,一下子这个地方就热闹起来,成了一个小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嵇康来时,汉献帝已死。
  
   来山阳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出仕,希望被征辟或被举“孝廉”,当时文人当官的途径基本有2条:征辟和举孝廉。
  
   征:被皇帝亲自点名,这概率较低,除非全国知名。
   辟:被当地官吏点名,这相对比较容易,需要在当地小有名气。
   举孝廉:中央办事处给各级地方办事处指派任务,每年必须向中央或上级推举当地又孝顺又廉洁的人士。
  
   山阳这地方名人多,这可能是嵇康考虑的首要因素,当然山阳风景秀美也必是其二。
  
   又为什么不直接去京城洛阳,我想可能是嵇康还得考虑一个生存问题,在京城怎么生活,他又不会做生意,起码在山阳他还能为百姓打铁谋生。
  
   打铁是打不出名气来的,嵇康开始写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养生论》,虽然嵇康不是中医,但这篇文章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理论。
  
   这篇文章很快使嵇康声名鹤起,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这其中就有“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和山涛。
  
   嵇康所住地旁边有一片竹林,环境优美,嵇康和朋友们常常在竹林中散步、饮酒和讨论“老庄”。“竹林七贤”初现端倪。
  
   嵇康25岁时,终于得到曹霖(曹操子)的注意,并将女儿嫁给了嵇康。嵇康的第一步很成功。
  
   嵇康到了洛阳,官为中散大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有不测风云。
  
   公元249年,发生“典午之变(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杀了曹爽一派,独掌大权,曹氏集团遭受重创,面对司马家族的阴风血雨,嵇康心灰意冷,辞官回了山阳,继续过他的竹林生活。
  
   继续饮酒,继续“老庄”,继续清谈,继续写作,名气继续响亮,做隐士就是对司马政权无声的反抗。
  
   在这期间,“竹林七贤”全部人员陆续到位,正式以一个团体记载于历史,这个团体必须说清楚,它不是政治团体,只是一个文士聚会。
  
  没对司马家族造成任何威胁。山阳成了当时文人心中的圣地。
  
  
  
   钟会来了,钟会是司马昭眼前红人,当时司马懿已死,由司马师、司马昭2兄弟掌权。
  
   钟会当然也是慕名而来,可是嵇康和向秀依旧打铁,根本没看钟会一眼,钟会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就被晒在当场,尴尬和恼怒可想而知。
  
   钟会临走时,嵇康开口说话。
  
   嵇康:“听说了什么才到我这来,又看见了什么而离开?”(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听到了我所听到的而来,看见了我所看见的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很恼很生气。
  
   2人从此结仇。
  
  
  
   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司马昭接替,嵇康的名气依然响亮。
  
   司马昭热情征辟嵇康,对于司马昭的亲善表现,嵇康没有理睬,而是跑到了河东,司马昭连个影儿都没见着。
  
   同时,“竹林七贤”中的山涛、阮籍等摄于司马家族的阴威,不得己半推半就地出仕,做了官。
  
  
  
   尤其是山涛做的很成功,步步高升。
  
   有一天,山涛找到了嵇康,让他接替自己留下的位置,嵇康愤怒了,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
  
   从此,与山涛一刀两断,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封绝交书讽刺了当时掌权的司马家族,又对山涛所谓的卑躬屈膝极为不齿。
  
   山涛并没有忌恨,他太了解嵇康了,而另一个人钟会且随时寻找机会报复。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262年,嵇康回到了山阳,此时嵇康的哥哥嵇喜被举秀才,出仕入伍,来找嵇康,俩人感情深厚,嵇康虽不屑司马家族执权,
但并没有斥责嵇喜,而是通过自己快乐的生活间接提醒嵇喜,对于自己的哥哥,嵇康还是比较理智的,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时。
  
  
   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将嵇康至于死地。
  
   吕安的妻子貌美贤惠,吕安的哥哥吕巽不是东西,奸污了她,由此哥俩反目,吕安要状告吕巽。
  
   恶人下手快,吕巽先告了吕安,吕安入狱。
  
   吕安、吕巽都是嵇康的朋友。
  
   吕安冤枉,请嵇康作证,嵇康意不容辞,为吕安辩护。
  
   钟会看到了机会,借机向司马昭进言:“嵇康是卧龙,以后必反,而且嵇康、吕安言论放荡,诋毁朝庭,此2人不能容。”
  
   司马昭点了点头。
  
  
  
   听到嵇康将要被杀的消息,3000多大学士为嵇康请愿,没有成功。司马家族再一次背离民声。
  
   在狱中,嵇康知道自己无生还可能,写下著名的《幽愤诗》,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
  
   在刑场,临死前,嵇康要来了一把琴,弹奏了著名的《广陵散》,之后凛然就义。
  
   公元262年,伟大的嵇康走了,终年40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
  
   ==============================
  
   杀死嵇康后,司马昭有些后悔。
  
   ==============================
  
   3000多太学士请愿无果,这对司马家族影响极坏,这些人走入社会后,绝对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任何朝代都不敢轻易得罪学生,否则后果难料,如中国的“五.四”运动。


这首诗最最出名的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好诗好句是不能解释太多的,最好意会,言传也只能是点到为止。
  
   “挥”字用得精妙,如果用“弹”就太一般了,“挥”正好表现出诗人心灵放飞无忧无虑的畅快心情。
  
   挥:随便拨弄的意思。
  
   这2句就是一幅画,全凭你的想像力了。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花开淡墨痕 头上,花开淡墨痕 赚了 256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史诗(其五)
  
   左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写作背景]
  
   左思(公元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亲左熹,晋武帝时任弋阳太守。左思长相较丑,
因妹妹左棻被司马炎选入后宫,举家迁住京都洛阳,任秘书郎。
  
   左思小时候口吃,性格内向,曾学习书法和琴技,没有明显长进,其父说了一句“左思这孩子的悟性,不及我小时候。”
这大大刺激了左思,自此发愤读书,一定要拿出成绩给老爹看。
  
   写了一篇《齐都赋》(左思是齐国人),反映一般,迁家至洛阳后,开始写《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
据说用了10年时间,写成后人们争相抄阅,大加赞赏,一时间纸价上涨,严重缺货,“洛阳纸贵”的成语由此而来。
  
   总算对得起他老爹左熹了。
  
   西晋的“八王之乱”,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创伤,为了个人权益你争我夺,完全不顾百姓生死,左
       思心灰意冷,辞去官职,举家迁到冀州,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讽刺时弊的诗。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
  
   【皓天:明亮的天空。 舒:运行。 灵景:日光。】
  
   看似平常,像是写景,其实不然,在作者的心中,它代表着一种正义。
   使我们想到后来的小说中描述英雄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时常说的一句话:“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竞敢... ...”,是一个理想的化身。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
  
   【列宅:排列的住宅。 紫宫:星名,指都城。 飞宇:像鸟翅般飞起的屋檐。 蔼蔼:众多的意思。】
  
   这4句,描述帝王将相们的奢华,与前2句形成反衬。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
  
   【攀龙客:追随帝国求取功名利禄的人。 欻(xu):忽然。 被褐:穿着粗布衣服,指平民。】
   【阊(chang)阖(he):指宫门。 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高士,尧想让位给他,他不接受,逃到萁山下藏起来。】
  
   前面6句的铺垫,引发了这4句的感慨,绝不依附权贵,同流合污,后悔来京城作官,辞官回家,去做普通百姓。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
  
   【振衣:让衣服动起来。 仞:古时以7尺为一仞。 冈:指大山。濯(zhuo):洗。】
  
   最后2句是名句,最有气势。
  
   想像站在巍峨的高山之巅,任风吹起衣襟,仰天长叹!
  
   赤裸双脚,感受来自江河最原始的冲击,唤醒灵魂的震撼。  
    
   最后2句有“建安风骨”之韵味。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叶歌
  
  
   王献之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写作背景]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
  
   王献之,王羲之第7子,同样也是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先说王羲之。
  
   王羲之20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选女婿,听到这个消息,王导家的所有适龄未婚男青年都跃跃欲试,
这个穿衣打扮,那个梳头照镜,只有王羲之躺在东面的床上一动未动,边看他们忙活,边嘴里吃着烧饼,悠然自得。
  
   来人回去把这些情况向太尉汇报,太尉拍案大喜:“就是那个吃烧饼的”,“东床快婿”成语由此而出。
  
   王羲之的妻子名叫郗浚。
  
  
  
   王献之成年后,王羲之亲自到岳父家提亲,将郗浚的一个侄女娶到了家里,成了王献之的夫人,夫人的名字郗道茂。
  
   也就是王羲之的妻子郗浚是郗道茂的亲姑姑。
  
   成家后,王献之夫妇恩爱有加。
  
   王家是大户人家,再加上王献之高迈不羁,仪表堂堂,同样也写得一手好字,名声在外,王献之被一个大人物盯上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新安公主。
  
   新安公主连哭带嚎说死也要嫁给王献之,而且不当小,皇帝拗不过,胡罗卜加大棒让王献之离了婚。
  
   王献之没办法,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郗道茂,迎娶了这位铁杆粉丝新安公主。
  
   很难说王献之会如何喜欢这个公主,强扭的瓜加糖也不会有多甜,感情创伤中...
  
  
   后来的后来,王献之的感情终于有了寄托,爱慕上了一个娼妓名叫桃叶。这不是轻薄狎妓,一夜风流,是真的喜欢。
  
   王献之情动之余为桃叶写下了这首诗。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花开淡墨痕 头上,花开淡墨痕 赚了 419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简析]
  
  
   桃叶映红花
   ------------
  
   这一句表面写景,实际上是“双关语”,“桃叶”表面指桃树的叶,暗指心上人。
  
   如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暗指“情”。
  
   还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丝”同“思”。
  
   “双关”属于一种修辞方式。
  
  
   无风自婀娜
   ------------
  
   这句也同样,表面写景:无需风力,桃叶自能摇曳生姿,翩翩生情,暗指桃叶这个小妾的风韵。
  
   从这句可揣测出这个桃叶活泼可爱,单纯善良,可能不一定特别漂亮,但“小鸟依人”状可能使王献之浑身热血沸腾。
  
  
   前面是以作者王献之的口气写的。下面的2句又不同。
  
  
   春花映何限
   -------------
  
   【映:照射,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开放的意思。何限:没有边界。】
  
   这句话整体理解:遍地开放的春花,艳丽一片。
  
  
   感郎独采我
   -------------
  
   感激郎君独独喜欢我。
  
   遍地春花中,我并不突出靓艳,但郎君却偏偏喜欢我,这种感激兴奋的心情无法抑制,“快乐我就要喊出来”,绝不矜持。
  
  
  
   值得玩味的是,最后2句是以桃叶的口气写的,可见当时作者写这首诗时,心情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无羁无束,心花恕放啊,已经不分你我,嘿嘿。
  
  
   这首诗把桃叶勾画的淋漓尽致,不是大家闺秀,然小家碧玉自有可爱之处。
  
   大家闺秀的矜持让人敬重。
   小家碧玉的灵动招人喜爱。  
  
   这是一首好诗,没有一个生僻字,写得轻快、自然、浪漫、温馨。

~~~~~~~~~~~~~~~~~~~~~~~~~~~~~~~~~~~~~~~~~~~~

古都南京有一名胜:桃叶渡。
  
   据说就是当年王献之在此地迎接远来的桃叶,后人命名以作纪念。
[发帖际遇]: 花开淡墨痕 乐于助人,奖励 500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咏雪联句
  
   谢安 谢朗 谢道韫
  
  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朗)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
  
  
  
  
  [写作背景]
  
  
   东晋历史上谁是最耀眼的政治明星,答案无疑是谢安。
  
   谢安饱学儒、道经典,学以致用,运筹帷幄。
  
   出仕前逍遥自在,虽然屡拒征召,去没遭到朝庭的报复,这是智慧。
  
   出仕后力挽狂澜,“淝水之战”以八万精兵打败苻秦军百万大军,力保东晋江山不失,这是能力。
  
  
  
   冬季的某一天,谢安带领几个侄子、侄女到外赏景,突然北风吹起,竞飘起了雪花,浪漫的谢安触景生情,
随即开口:“白雪纷纷何所似?”,说完,回头看看跟在后面的几位晚辈。
  
   晚辈们知道谢安想考考他们,大脑立刻运转起来,谁都想在这位大人物面前露一手。
  
   写诗这东西绝对不是谁着急谁就能写好的,尤其是这种联诗续句,没几下子不敢应声。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侄子谢朗忍不住,迈前一步,脱口而出。(差可:尚可,勉强过得去。 拟:模仿,比喻。)
  
   谢安微笑:“这个比喻不错”,但并没有显露兴奋。
  
   侄子们知道,这位叔叔对这个不是太满意。
  
   那就赶紧再想... ...
  
  
  
   站在旁边的侄女谢道韫一直在抿嘴含笑,谢安看出了苗头,说:“你来一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
  
   谢安拍掌大笑,“好!好!好!”
  
  
   从此,谢道韫名声大振,有“咏絮才”美誉,一句成名。
  
  
   这一句的确比谢朗的妙,好在2个方面:
  
   1.“撒盐”与“飘雪”不太形似,盐太细,即使粗盐撒起来也不会飘,更不像。
  
   2.“柳絮”与“飘雪”不但形似,更蕴涵着一种生活情趣,令人感觉到一种美。
  
   好诗好句令人赏心悦目,常读诗的人按说应该长寿,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1-16 14:39 , Processed in 0.0392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