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城歌
  
   刘旦
  
  归空城兮,
  
  狗不吠,鸡不鸣。
  
  横术何广广兮,
  
  固知国中之无人!

~~~~~~~~~~~~~~~~~~~~~~~  
    
华容夫人歌
  
--华容夫人
  
  
  发纷纷兮寘渠,
  
  骨籍籍兮亡居。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
  
  裴回两渠间兮,
  
  君子独安居!
  
  
  [注释]
  
   归:同“愧”,惭愧的意思。
   术:街道。 横术:也是指街道的意思。
   广广:空旷。
  
  
   发纷纷:头发散乱。
   寘:同“置”,放置的意思。寘渠:填满沟渠。
   发纷纷兮寘渠:指战死的人填满沟渠。
   籍籍:同“藉藉”,纷乱的意思。
   亡居:无法安置。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母亲寻找战死的儿子,妻子寻找战死的丈夫。
   裴回:徘徊。
   两渠间:指刘旦的陵墓位置。古代帝王在死前都事先选好自己的陵墓,刘旦的陵墓在两条渠水之间。
   君子:指刘旦。
   独安居:指陵墓。
   君子独安居:指刘旦死后被安葬在两渠之间的那个陵墓内。


[写作背景]
  
   汉武帝共有6个儿子。
   刘据:太子,卫子夫皇后所生,被汉武帝逼死。
   刘闳:齐怀王,王夫人所生,早亡。
   刘旦:燕刺王,李姬所生。
   刘胥:广陵厉王,李姬所生。
   刘髆:昌邑哀王,李夫人所生。
   刘弗陵:钩弋夫人所生,这个小儿子最后当了皇帝。
  ~~~~~~~~~~~~~~~~~~~~~~~~~~~~~~~~~~~~~~~~~~~~~~~~~~~~  
   公元前117,刘旦被封为燕王,设都蓟城(北京广安门一带)。
  
  
   太子刘据死后,刘旦的心里有了期待,当时刘闳早死了,这几个兄弟中属他大了,论资排辈,也该他接班了。
  
   刘旦的想法很正常。
    
   于是就给汉武帝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入宫,为皇帝守门,担任警卫,汉武帝看出刘旦有觊觎帝位之心,大怒,将送信者入狱,并削去刘旦管辖的3个县(良乡、安次、文安)。从此,汉武帝开始厌恶刘旦。
   (上书求入宿卫。上怒,下其使狱。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武帝由是恶旦。)  
  
   汉武帝是何等的精明,早看出了刘旦的想法,我还没死呢,你就着急了。
  
   这也不怪汉武帝,所有的皇帝都会这样想。
  
   想来刘旦也不识实务,汉武帝当时正为逼死太子这事而懊悔呢,你来凑这个热闹,这不是找烦吗?
  
   强势皇帝下,做儿子的应该学会隐忍才是。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武帝最喜欢的是小儿子刘弗陵。
  
   为什么?
  
   两个原因:
  
   1.刘弗陵从小就长得健壮、聪明,很像汉武帝(类己)。
  
   2.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来历不凡。
  
   汉武帝北巡经过河间(河北省沧州的河间县),身旁的术士眼望天空,神秘地对汉武帝说:此地必有奇女子。好色的汉武帝立即派人去找,果然,很快就找到了一位。
  
   年轻、漂亮,而且最奇特得是这女子从小就两拳紧握,无法张开。
  
   汉武帝二话没说,上去就把那两个小拳头给掰开了。
  
   从此,那两个小手伸缩自如。
  
   迷信的汉武帝立即意识到这女子与他有天生的缘分。带回宫中后,宠幸不舍昼夜(大有宠)。
  
   因为当时居住在钩弋宫,所以史称“钩弋夫人”(其实级别为婕妤)。
  
   很快就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皇帝刘弗陵,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这正好与上古时期的一位名君“尧帝”的出生一样。
  
   神奇的母亲生了个神奇的儿子,汉武帝不喜欢没道理,更为重要的是,汉武帝当时已年过70,老来得子。
  
   以上是《汉书》的描述,《史记》则说得比较平淡: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
    
   不管怎么说,汉武帝真的喜欢刘弗陵。
  
   所以,汉武帝在临死前交代:由刘弗陵继位; 并且杀了钩弋夫人,目的是坚决杜绝“吕后(母壮子幼)”节目重演,
在明白皇帝的心里,皇权家传、国家稳定总是第一位的。
  
   如果换了别人也许就让当时最大的儿子刘旦继位了,但汉武帝是强势的汉武帝,不是一般人,该着刘旦倒霉。
  
  
  
   当刘旦知道汉武帝已死,并安排刘弗陵继位时,没有哭,没有一滴眼泪,满腔的愤恨。气得火冒五丈。
  
   刘旦心里不服。
  
   此后就经常与刘长(中山哀王的儿子)和刘泽(齐孝王的孙子)在一起,发着牢骚,渲泄着不满,最后达成联盟,准备起兵造反。
  
   刘旦的一个心腹更是火上浇油,对刘旦说:“如果大王起兵,就是女子也会支持您的”。
  
   刘旦真就信了这句话,联系刘泽准备行动。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
  
   不料刘泽事情败露,被抓处死,由于刘旦辈份较高(是皇帝刘弗陵的哥哥),没被株连。侥幸逃过一次。
  
  
  
   刘旦之所以有造反的想法,是觉得自己有些资本,觉得自己不含糊,心里装有无数块砖,拍得了别人。
  
   《汉书》这样描述刘旦: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忧国忧民,能言善辩,博学多才,爱好广泛,懂星术,数学好,有武士风范等等。
  
  
   这些优点,在政治家眼里可能就是花拳秀腿。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况越来越不妙,必须抓紧行动。
  
   造反准备进行中。
  
   为了拉拢上官桀做内应,刘旦承诺事成之后封王上官桀,并暗中组织了几千人的敢死队,只要条件成熟随时动手。
  
   这时候,他的国相平看出了苗头,对他说:“大王您上次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那个刘泽太爱炫耀,被人早早发觉了,听说那个上官桀也是这样的人,恐怕难以成功”。
  
   刘旦不以为然,说:“我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这次肯定能成功”。
  
   有3个辅佐大臣支持,信心十足。
  
  
   据说,在某一天,突然天降大雨,彩虹落到了宫内,连井水都干枯了,猪都跑了出来,鸟在空中相互掐斗,老鼠跳起了舞,窗户都自动关闭,一系列的怪现象接连出现,人人心里诚惶诚恐,大家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巧合的是,此时鄂邑盖长公主的一个仆人知道了他们要联合造反这件事,就报告给了皇帝,昭帝刘弗陵立刻抓捕上官桀和桑弘羊,然后处死。手段极为干练。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旦不知该如何应对,慌了手脚。
  
   国相平说:“上官桀他们已经死了,老百姓都知道了,造反肯定失败”。
  
  
   没有了自以为非常强大的内应,本来就心虚的刘旦软了下来。
  
   大势已去,此时此刻,刘旦感觉无力回天。
  
   失望、痛苦和害怕。
  
   想像着战争带来的悲惨场面,无数人会献出生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刘旦潸然泪下,把大臣及妃妾们召来,举办了最后一次晚餐,几杯酒下肚后,环顾四周,无限伤感地唱了这首歌。
  
   他的情绪感染了一位夫人,史称华容夫人,刘旦唱完后,这位夫人走下座位,边歌边舞唱了上面的那首《华容夫人歌》,这首歌把人们的悲伤推到了顶点,生死离别之际,已无法控制,相互抱头痛哭。
  
   最后,刘旦自杀。  
  
   刘旦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但心存善良,没有引发这场战争。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种豆歌
  
--杨恽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注释]
  
  彼:那个。
  芜秽(wu hui):杂草丛生。
  顷:量词,100亩。
  萁(qi):豆子的秸秆。此句的意思是:豆粒落下后只看见了没用的豆秸。
  须:等待。此句的意思是:等到啥时候才能大富大贵啊,可引申理解为:富贵有什么用?
  
  
  [写作背景]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去世,死因不明。
  
   (后人怀疑是霍光所为,因为刘弗陵太聪明,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执政时间越来越长,一山容不得二虎,霍光专政时背后也干了一些脏事
  
  ,为了保护自己,先下手为强。)
  
   刘弗陵没有儿子,便推举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继位,但刘贺是个纨绔子弟,放纵无度。霍光一看不是做皇帝的料,就联合一些大臣把他给废
  
  了,这个刘贺一共在位27天,据统计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是个政治家,有眼光,有魄力,汉武帝在这点上没看错人。
  
   然后(公元前74年),霍光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立为皇帝,史称汉宣帝,那一年汉宣帝18岁。
  
   汉宣帝曾在民间流浪,相对而言也算见过世面,吸取了刘贺的教训,从不干涉霍光的独断专权。
  
   其实汉宣帝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深知自己根基太浅,无法与霍光抗衡,一直隐忍,直到霍光病逝。
  
   霍光虽然霸道但还是为刘家社稷着想,一心辅佐汉宣帝,为汉朝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光死后,霍家人仍然把持着朝庭的军政大权,仍然骄横跋扈,汉宣帝表面上还像以前一样,任由他们放纵,目的是让他们充分暴露,等
  
  待最佳时机下手。后人评价汉宣帝有点阴。
  
   以此同时,汉宣帝一点一点地回收权利,逐步布局,等着霍家人上套。
  
   由于权力上的争夺,矛盾越来越大,最后,霍家人竟准备造反,这个消息让一个人知道后,急忙报告了汉宣帝,这个人就是杨恽。
  
   当时杨恽官职为左曹(负责人事方面),因告发霍家谋反有功,一路攀升,最后位至九卿。
  
   其父杨敞汉昭帝时为当朝丞相,其母司马英更是有名,乃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的唯一女儿。
  
   好一个显赫的家族!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恽为官清廉,轻财好义。《汉书》记载他将父亲给他的500万全部都分给了宗亲。
  
   还有,母亲司马英死后,父亲杨敞又娶一后母,后母死后又将家里的财产分给了后母家人。
  
   的确是不爱财。
  
   当时杨恽名声太响,自然得到汉宣帝的赏识。  
  
   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而有些人的缺点却是致命的。比如杨恽。
  
   居功自傲,口无遮拦,为人苛刻,这些都是杨恽的不足。
  
   这些缺点使他树敌太多,当时大伙都不愿惹他,敬而远之,但有一个人却站了出来,他就是戴长乐。
  
   戴长乐是汉宣帝在民间共患难的朋友,当时官职为太仆(相当于皇帝的司机),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有一次戴长乐参加了一次宗庙排练仪式,回来夸耀说:“我扮演了一次皇帝,真过瘾哪”,这话当时绝对是大不敬,有人报告给了汉宣帝。
  
   戴长乐怀疑是杨恽背后指使,为了报复杨恽,就把以前杨恽说过的话告诉汉宣帝,主要有这么几件事:
  
   1.有一天,高昌侯董忠的车在北门撞坏,杨恽就对张延寿说“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结果昭帝驾崩,现在又出现了,看来是天意啊。”
  
   2.有一次杨恽看历代皇帝画像,指着昏君桀纣说:“他们可以当皇帝的老师”。
  
   3.匈奴单于被手下杀死后,杨恽说:“君主昏庸,不接受臣子的建议,结果身首异处,就像秦朝任用小人,最后灭亡一样,现在的皇帝和他们一样。”
  
   以上任何一条都是死罪,可是汉宣帝念杨恽有功,没杀他,只是贬为庶人。
  
   回家当了百姓后,杨恽不思悔改,而是大兴土木,建房改舍,每天都宾朋满座,看到这架式,好友孙会宗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要收敛些,不要太过招摇,你可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人。
  
   杨恽回信,口气上满不在乎,不但挖苦了孙会宗,还讽刺了汉宣帝。一代英豪,非他莫属。本文的这首诗就出现在这封信中。
  
   南山有一块地,杂草丛生,种了100亩豆,只剩下没用的豆秸,人生就是行乐,富贵有什么用?
  
   这首诗显然是讥讽皇帝治国无方,忠臣遭弃,剩下的全是无能之辈。
  
   不知为什么,这封信写完后杨恽并没有发给孙会宗。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花开淡墨痕 头上,花开淡墨痕 赚了 319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恽虽被罢官归乡,但还有人在惦念着他。
  
   某一天,天空出现日食,古代人迷信,往往以为日食暗示着皇帝要不吉利,就有人借机说这完全是由于杨恽不知悔过造成的。
  
   于是杨恽被传二进宫。
  
   在抄杨恽的家时找到了这封信,汉宣帝看后大恕,一国之主的皇帝也是你一个平民百姓随便污辱的吗?一气之下汉宣帝杀了杨恽。
  
   孙会宗也受牵连被免职。
  
     
   这首诗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我将我看这首诗的经过写出来,互相交流。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里,因为这本书对每首诗均没有注释,当时觉得它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情志,认为这是一首好诗。
  
   后来读《汉书》,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感叹杨恽的悲惨命运,果真是“祸从口出”啊。
  
   这首诗以后又读过多次,从这首诗联想到杨恽,还是有些感触。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属抛砖引玉。
  
   1.杨恽这个人不贪财,不受贿,秉公执法,正直清廉,这些对一个为官者来说是很难的,可以说杨恽是一个好官。
  
   2.太正直的人对待别人的缺点可能有2种态度:一种是宽容,另一种当然就是不宽容。杨恽属于后一种,要求别人就像要求自己一样,别人的一个小错也不放过,得理不饶人是也。
  
   所以《汉书》里说他刻薄,喜欢指责别人。这样的人很少有朋友,不论你有多慷慨,不贪财,人们也敬而远之,无形中还会得罪很多人,费力不讨好。太正直有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缺点。
  
   3.大部分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但他也是人,百密必有一疏,如果你一再得理不饶人,穷追猛打,惹急了他,你必会成为一个倒霉蛋儿。
  
     
   汉宣帝在位共25年,后人给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常常把昭帝朝与宣帝朝合称“昭宣中兴”。
  
   4.有时候读一首诗真不容易啊。
  
 ~~~~~~~~~~~~~~~~~~~~~~~~~~~~~~~~~~~~~  
   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怕汉武帝焚毁,并没有马上拿出来,而是又抄写了一份。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将一份藏于山中,另一份送给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
  
   司马英常常把这部《史记》拿出来让杨恽读,而杨恽每读一遍都感慨万千,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更为这部书不能面世而惋惜。后来因
  
  为杨恽告发霍家谋反有功,被封平通侯,也感觉汉宣帝确实是个明君,就大胆将这部书公布出来,后人才有幸看到这部巨著。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史记》可能并不是原版,尤其是“景帝本纪”和“武帝本纪”,据说原版中的这2部分批判性太强,删掉后由别人补写。山中藏得那一部是否出世也不得而知。
  
   我们今天能看到《史记》应感谢杨恽。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昭君怨
  
--王昭君
  
  
  秋木萋萋,
  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
  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
  形容生光。
  
  既得行云,
  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
  身体摧藏。
  志念没沉,
  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
  心有徊惶。
  我独伊何,
  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
  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
  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
  进阻且长。
  呜呼哀哉。
  忧心恻伤。
  
  
  [注释]
  
  萋萋:草木茂盛。
  萎黄:草木干枯。
  苞桑:桑树的树干。
  形容:形体面容。
  生光:生发光彩。
  曲房:这里指汉宫。
  离宫:这里指皇宫。
  绝旷:非常空旷。
  颉颃(xie hang):鸟雀在天空上下翻飞。
  
  委食:很多的食物。委:积累。
  徊惶:彷徨。
  伊何:为什么。
  来往变常:改变以往的生活常态。
  西羌(qiang):匈奴。
  
  [写作背景]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继位。
  
   汉元帝时期,匈奴单于呼韩邪想与汉朝和好,就亲自到首都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皇帝同意了。
  
   派谁去呢?反正不能是自己家的人,还是老办法:认个干的。
  
   到哪去认呢?也不能随便认个老百姓家的,即要有点素质还得漂亮,否则也拿不出手。
  
   汉元帝可能嫌麻烦了,也是聪明的灵机一动,干脆在后宫中找啊,可以说个个都配得上那个乡巴佬单于,反正自己也照顾不过来。
  
   汉元帝对后宫下了命令:“谁愿意去匈奴,我把她当公主看待(赐公主身)”。
  
   鸦雀无声,不是这些妃子们喜欢后宫这个地方,而是匈奴那在当时看来绝不是人待的地方,还不如在后宫委屈着,虽然皇帝不宠幸,环境总还是不错的,就在这混吃混喝吧。
  
   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人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王昭君。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昭君的性格倔强一些,不想过这种孤独寂寞的日子,要自己掌握命运。
  
   王昭君入宫3年了,没见过一次汉元帝。
  
   当那个呼韩邪带着王昭君要走时,汉元帝见到了这个绝代美人,眼睛瞪大了,立马肠子都悔青了,没办法,已经答应匈奴了。
  
   这样绝色的超级女生为什么早没发现?
  
   这也不能怪皇帝,怪就怪当时负责给宫女画像的画师,皇帝不可能面试每个宫女,由画师先把每个宫女的像画出来,再由皇帝挑选,别人都送礼给画师,唯独倔强的王昭君不送,这样,王昭君的画像就失真了,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个丧夫痣,就没入皇帝的法眼。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呀。
  
   汉元帝越想越恼,一气之下,就把那个画师给宰了,那个画师叫毛延寿。
  
~~~~~~~~~~~~~~~~~~~~~~~~~~~~~~~~~~~~~~~~~~~~~~~~~~~~~~~~~~~~~~

后来王安石写了一首明妃曲为毛延寿鸣不平;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诗人从政治家的角度鸟瞰人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世间的苦乐。
诗中对昭君出塞这一史实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形象描绘,高度凝练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
  
   据说这首诗就是在王昭君去匈奴的路上弹着琵琶唱的,心中的悲怨发泄的淋漓尽致,太凄美了,以至于大雁听入了神,忘了飞翔,落了下来。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落雁”说得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到了匈奴之后,努力改善双边关系,致使有60多年双边没打仗。
  
   王昭君的政绩是突出的,在历史上是有地位的,应该得到后人的爱戴和尊敬。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王昭君的品性最好。
          王昭君与刘细君一样,丈夫死后又嫁给了儿子。
  
   王昭君死后,她的墓地被人们称做“青冢”,据说当时那里的草木四季常青。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四言体诗,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地分成了4个部分。
  
   昭君将自己比喻成燕子。
  
   第1部分:写自己快乐的童年。
  
   第2部分:写入宫之后的孤独生活。
  
   第3部分:写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第4部分:写对父母的思念。
  
   ====================================================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昭君出塞”阐明着自己的观点:
  
   大多数诗人是从人性的角度:对昭君寄予极大的同情,是一个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政治的牺牲品。
  
   政客们是从功利的角度:牺牲自己,利国利民,品德高尚,功在千秋。
  
   老百姓是从现实的角度:主动出去是对的,总算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
  
   封建帝王令无数后宫女子过着衣食无忧但暗无天日的生活,从这点看,没一个是明君。
  
   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总算迈出了一大步。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豕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谒昭君暮
  
   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
  
   解昭君怨
  
   王睿
  
   莫怨工人丑画身,
  
   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
  
   只是宫中一舞人。
~~~~~~~~~~~~~~~~~~~~~~~~~~~~~~~~~~~~~~~~~~~~~~~~~~~~~~~


据传,王昭君还有一首诗,是在宫中无聊寂寞中写的:
  
   五更哀怨曲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
其实从风格来看,这也极有可能为后世人所作,
因为句式组合,极像元曲风格,且有很成熟的五言、七言句式。
特别是“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绝非昭君的口吻!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 歌
  
   李陵
  
  经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注释]
  
  奋匈奴:与匈奴作战。
  矢:箭。
  刃:刀刃,指刀。
  矢刀摧:箭和刀用尽了。
  藬(tui):同“颓”。
  安:哪里。
  将安归:能回哪里?
  
  
  [写作背景]
  
   这个故事有2个主人公:苏武和李陵。
  
   先说苏武。
  
   汉武帝刘彻与当时匈奴的单于都不是安分的主儿,经常搞一些小磨擦,比如相互扣留对方使者,以便为开战找借口。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收拾匈奴,匈奴且派来了使者求和,并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送了回来,礼尚往来,不得已汉武帝也派人去了匈奴,也带上了被扣留的匈奴使者。
  
   这次出使匈奴主要有3个人:苏武、张胜和常惠。交完差正打算回汉朝时,节外生枝了。
  
   以前被扣留的汉朝使者卫津竟然投降了匈奴,单于很高兴,给他封了王,而部下虞常对卫津的做法很气愤,就联系张胜想联手做了卫津,然后劫持单于,再回汉朝。
  
   没想到这个计划被单于知道了,就抓了虞常,张胜心里害怕,赶忙把这事告诉了苏武。
  
   虞常果然是条有气节的硬汉,不论怎样严刑拷打,就是不承认张胜是同谋,单于本来想诬陷苏武是背后主谋,没有得逞。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单于又让卫津去劝说苏武投降。
  
   听完卫津的游说,苏武宁死不屈,举刀想自杀,幸亏被卫津救下。
  
   单于生气了,想把苏武折磨死,就让苏武去北海边(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据说只能靠吃野菜草根为生。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一放就放了19年,在这19年中,苏武没有倒下,坚强地活了下来,祖国,可能是他心中唯一的呼唤。   
  
   我们可能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苏武做到了。  
  
   再说李陵。
  
   西汉著名战将李广的孙子,当时官职为都尉,手下有5000 猛兵。
  
   就在苏武放羊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30000人去打匈奴时被围困,汉武帝想救李广利,召见李陵,让他带领5000人进入匈奴,以便分散匈奴围困李广利的注意力。
  
   李陵乃将门之后,一直想光门耀祖,到目前为止没立过什么大功,觉得这个差事不解渴,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于是让汉武帝允许他带领这5000步兵去功打匈奴的要地。
  
   注意:匈奴以骑兵为主,而李陵带的这5000人是步兵,李陵立功心切。汉武帝同意了。
  
   在一个叫浚稽山的地方李陵的部队与单于的部队遭遇,没说的,打了起来,结果李陵的5000步兵打败了单于的30000骑兵,
然后单于又调来了80000骑兵继续打,双方你来我往战争异常激烈,双方损失惨重。
  
   虽然李陵略显弱势,但还没有败象。
  
   此时,发生了意外,一个部下因为对韩延年(李陵部下)不满,投降了单于,并实说了李陵目前的困境,
知道李陵底细后,单于高兴了,立刻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弹尽粮绝,又没有援兵,李陵实在顶不住了。
  
   “无面目报陛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据说,李陵的5000步兵杀死匈奴几万骑兵,最后还有400多人逃回汉朝。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非常气愤。当时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了几句,也被关进了大牢。
  
   后来汉武帝有些后悔,想救回李陵,就派公孙敖进攻匈奴,结果公孙敖战败,为了推卸责任,
公孙敖就说是因为李陵帮助匈奴制造了很多武器才导致了失败,一气之下,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包括李陵的老母。司马迁也被判死刑。
  
   当时汉朝规定,被判死刑的可有2种方法活命,花钱或受宫刑。司马迁没钱,只好接受宫刑。无法发泄内心的愤怒,司马迁咬牙写出传世巨著《史记》。
  
   ==============================================
  
   李陵投降后,单于非常欣赏李陵,给他封了王,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单于是一个爱才的人,就让李陵去劝说还在放羊的苏武,苏武誓死不降,让李陵一点办法也没有,心中还有自尊的李陵怎么和苏武开口啊?
  
   李陵在匈奴期间,并没有做伤害朝廷百姓的事,良心还在。
  
  
   后来,汉朝知道苏武还没死,就向匈奴要人,此时,汉武帝已死,汉昭帝继位,而匈奴也四分五裂,势力弱了,正好做个人情,就同意将苏武还回汉朝。
  
  
   想想苏武回国后,会得到怎么的欢迎和荣誉,又想想自己,一直想光门耀祖的李陵万口难辩。
  
   在为苏武特设的送行宴上,苏武请李陵跟他一起回去,李陵没有答应,唱出了这首歌。
  
  
   想回家吗?但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白发苍苍的老母,早已命归西天。
  
  
   ================================================
  
   李陵是不是叛徒?争议已久。
  
  
   对于那些吃中国饭长大,然后投奔他国,再反过来陷害中国的家伙我们称之为汉奸叛徒,这种人该死,我们恨之入骨。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叛徒,个人觉得关键是看他投降后的所做所为。
  
   而李陵投降后并没有与汉朝为敌,没有残害汉朝百姓,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
  
   ================================================
  
   大多数人的道德价值观都有一个临界点,当外界环境突变时会超越这个点,人们的操守也会随之而变,有的微变,有的大变,显然苏武不在这个范围,而李陵恰在此内。
  
   当这个突变过去后,人又恢复到临界点内的状态,此时的悔恨、痛苦和责备会伴随终生。
  
   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那个临界点值可能不同。
  
  
   和我们一样,李陵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幸的是他遇到了这个生死存亡的突变。
  
   如果我们是李陵,可能还不如他。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民族气节高于一切,至今我们为有苏武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自豪,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庆幸。
  
   ================================================
  
   后来,汉昭帝的大臣霍光(与李陵个人关系好)派人去请李陵回国,李陵考虑再三,说了一句话:“丈夫不能再唇”,至此老死匈奴。
  
  
   ================================================
  
   李陵不是叛徒,但显然也不是英雄,虽然他也曾浴血奋战。
  
   大多数时间里,他就是一个普通人。
  
   在个别时段,他是一个趋向叛徒的准英雄(个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9 03:11 , Processed in 0.0554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