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心一刻] 虚无缥缈[水楼] [复制链接] (7831/47963)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这个结论,是所有与会的同学都没有提到的。儒家认为,人懂得礼而动物不懂得礼,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礼记?曲礼上》还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如果不懂礼,就是衣冠禽兽、会说话的禽兽。所以《礼记》又说:“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儒家认为,人是通过礼来“自别于禽兽”的。《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就是符合道理的行为规范。礼的精神所要体现的是一种不能移易的道理,只有固守住礼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文明时代的人。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儒家的眼中,礼又是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唐代学者韩愈在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原道》中曾经非常深刻地谈到这一点。孔夫子用“六艺”教学生,其中有一部叫《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写得非常简略,有点类似于大事记。猛一看,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那么,为什么孔夫子会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呢?我们看《史记?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曾经与上大夫壶遂讨论过这个问题。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的本义,是要人们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因为乱臣贼子的出现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春秋》这本书,正是把事情发生的苗头和演变的轨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后人读了之后,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懂得防范。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司马迁的理解,而唐朝的韩愈不太同意司马迁的说法。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因为春秋是一个战争非常频繁的时代,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原地区很早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而周边的许多民族还处在游牧时代。农业文明的居民凭借比较成熟的耕作技术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所以生活比较稳定和富裕。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至迟在五千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游牧民族不然,他们逐水草而生,食物来源不太稳定,迫于生计,所以不时要到中原来抢掠。有些周边民族到了中原之后就不走了,或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走,这样,他们与中原民族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所以说,伴随军事冲突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转换。有些周边民族与中原民族接触后发现,中原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发髻上插着笄,还戴着冠冕,说话很文雅,彼此谦让,觉得中原的礼仪很先进,就处处模仿和学习。与此相反,中原的某些诸侯看到周边民族的文化后觉得很新鲜:他们都披头散发,这样不是每天可以省去梳洗的麻烦吗?说话很粗鲁,这不是很豪放吗?于是也处处来模仿和学习。这两种模仿和学习,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它的要害在于,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靠拢,还是相反?韩愈认为,孔子修《春秋》的深意是要严夷夏之别。夷夏之别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有没有“礼”。韩愈说,中原的诸侯转而用夷狄之礼,那么,我们就要把你“夷狄之”,就是把你当作夷狄来看待,不再认为你是中原大家庭的一员。当时的人对周边民族有专门的称呼,东方的叫“夷”,南方的叫“蛮”,西方的叫“戎”,北方的叫“狄”。简称“夷狄”,或者“夷”,“二十四史”中的《四夷志》,就是周边民族的专志。好了,如果你原本是夷狄之邦,但转而学习了我们中原的礼法,认同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要“诸侯之”,把你看作是中原大家庭中的一员。韩愈的说法没有种族歧视,惟一的标准是文化,这是非常高明的见解。在他看来,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四夷的冲突,就是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较量,是让历史走向进步,还是走向倒退的大问题。这才是孔子修《春秋》的用心之所在。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人民有非常好的文化修养,这就是礼乐文明。韩愈在《原道》中讲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衰微的原因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原生文明之一。大家知道,就文明的形成方式而言,人类文明可以分为原生文明和次生文明两大类。原生文明是独立形成的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因而有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属于原生文明。次生文明不然,它们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受到过其他文明的强烈影响,例如我们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明,都是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下形成的,尽管这些文明也有自己的特色,但其中中华文明的因子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人理应为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与此相反的现象呢?这主要是近代的特殊历史所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国势殆危所造成的文化自戕
[发帖际遇]: 虚无缥缈 在网吧通宵,花了 108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840年以前,中国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文明。鸦片战争是转折点,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的门户,逼迫清办事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举国震惊。其后的数十年,列强为瓜分中国不断挑起战火。直到1917年的巴黎和会,中国的国运可谓奄奄一息。激于时变,救亡图存成为有识之士的一致呼声。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大家感到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建设民族工业,富国强兵。各位来清华大学学习,不知是否了解清华的背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原本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当时是全国惟一一所不属于教育部而属于外交部的学校。另一方面,许多知识分子激于时变,愤慨于办事处的腐败无能,怨恨线装书不能抵挡洋枪洋炮,于是把国运的厄难归咎于传统文化。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书达礼的书生,无故地挨了八个强盗的打,打得遍体鳞伤。这里的罪魁祸首是八个强盗,可是书生却大声责怪自己,先是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应该读书的,要是成天练习刀枪就好了;接着又痛骂写那些书的人,声称要把这些书都丢掉;再后来呢,觉得自己的家当也没有一件是好东西,件件都不堪入目。这种逻辑似乎有些混乱,但这就是当时中国人的情绪。其中有些知识分子,例如胡适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不仅态度激烈,而且语言刻薄。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乐,使得中国社会从崇尚鬼神的时代解放出来

 周公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周公制礼作乐,使得中国社会从崇尚鬼神的时代解放出来,进入了民本主义时代,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这原本是史学界多数学者的一个共识。可是,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史的分期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理论,人类历史先后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形态。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是在什么时候?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有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乃至南宋封建说等形形色色的说法。大多数史学家,包括翦伯赞先生、范文澜先生等在内,都是主张西周封建说的。这原本是学术问题,是允许争鸣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还在讨论之中。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虚无缥缈 头上,虚无缥缈 赚了 150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鲜花(1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按照当时的人物评价标准,战国封建说对于孔子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按照这种分期,西周和春秋都属于奴隶制时代,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正当社会向封建制转换的关键时刻,孔子却希望回到周公那里去,这不就是开历史倒车吗?孔子不就是要复辟奴隶制吗?孔子最推崇的周公不就是奴隶制的总头目吗?历史就是这样被某些政治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了可以任意打扮的婢女。“批林批孔”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被策划起来的,但是,受害最深的却是儒家思想。举国上下,不管念过没念过《论语》,也不管有文化没文化,人人都要“拿起笔做刀枪”,写批判“孔老二”的文章。直到今天,民间还有不少人保留着“孔老二”的口头禅。只要你一提孔子,有人马上就会说:“喔!孔老二克己复礼,复辟奴隶制!”所以今天要提倡儒学的阻力,有一部分就是那个时代形成的。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虚无缥缈 头上,虚无缥缈 赚了 147 元 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8 17:00 , Processed in 0.05166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