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1节:不复顾惜
  看透善恶
  生活中,忽视了自己贪欲的恶性膨胀,从而让心灵城堡全面崩溃的人并不在少数。这种人经不起诸如金钱、名利、女色这样的“诱饵”的诱惑,铤而走险,贪图享受,最终坠入万丈深渊,毁了前程,毁了家庭,甚至毁了生命。
  人世间充满的种种诱惑,常使意志薄弱者走火入魔,而贪欲则是人类隐于内心的最大且最危险的恶魔。
  佛陀说,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降伏恶魔的人首先要降伏自己心中的恶魔——邪念,这样,外界的所有恶魔——诱惑——都会自然地败退而去。因为,外来的种种恶念和诱惑,如果没有心魔这个内应,就不会攻破心灵的城堡。
  欲降伏内心的恶魔,唯有靠善。善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生命力的力量。佛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弘扬善。善是养生的阶梯,善是福报的来源,善是精彩人生的画笔,善是升华境界的动力,善是温暖内心的阳光。
  只有怀有善良的心地,才能保持松静的心理;只有身心松静,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得到天地万物的照应。
  不复顾惜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廷相给他描述了这样一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张瀚听了这些话,“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后来,张瀚升任明朝吏部尚书,建树颇多,与他牢记这些话关系颇大。
  这是王廷相告诫张瀚的为官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警醒自己,才是成就的起点。
  第72节:天堂与地狱
  天堂与地狱
  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习惯于对别人行善,你就身处天堂;不懂得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只是顾着自己,甚至以伤害别人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你就身处地狱!
  有一天,菩萨对凡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了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的肉汤。然而,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脸上写着饥饿与绝望。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很长很长的可以够到锅里的筷子,但筷子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食物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菩萨把凡人领入到了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有什么不同。一锅肉汤、一群人、一样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大家都快乐地歌唱着。
  “我真搞不懂,”凡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和条件,这个屋的人如此快乐,而另一个房间里的人却那么悲惨?”
  菩萨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会先喂别人。”
  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别人,习惯于对别人行善,你就身处天堂;不懂得首先满足别人的利益,只是顾着自己,甚至以伤害别人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你就身处地狱!
  无论身处天堂还是地狱,都由你自己来决定。
  真正的地狱
  有个小和尚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都要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情太多了。于是,禅师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来到了阎王殿。到了那里后,这个人发现那里的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心里就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在这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没有别的事情要干,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嘛!”
  然后,他向这里的负责人问道:“这里真的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象地狱居然会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地享受就行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知道,这里其实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都没有人来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开始觉得十分的寂寞与空虚。于是他找到负责人,说:“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这和猪有什么区别呢?我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到那个负责人,说:“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呢!”
  负责人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
  直到这时候,这个人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地狱。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3节:真正的色空
  真正的色空
  有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
  来,滚到了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去,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艳美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的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以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地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辨别出真正的善与恶,看得清真正的天堂与地狱。
  真正的天堂
  有个小和尚问老方丈,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方丈微笑着给小和尚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只河蚌正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飞来了一只鹬鸟,一口就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立即把壳合拢了起来,紧紧地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成了死蚌!”
  河蚌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就这样,两者争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情景被一个渔翁看见了,于是走过来把它们都给一起捉了去。
  老方丈开示道,陷入到相互争斗之中,就是身处地狱,因为拼命争斗、互不相让是双方共同的葬礼,受益者永远都在双方之外。只有当双方各退让一步,才能真正保全了对方和自己,使双方都逃离出地狱。
  老方丈接着又讲了第二个寓言故事。
  话说有一个男孩收到了爷爷送给他的一只小乌龟,男孩很高兴,很想和乌龟一起玩,但乌龟初到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就把头缩进了壳里。男孩用木棍捅他,但小乌龟还是一直都没有把头伸出来。
  第74节:佛与魔
  爷爷看到后对男孩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方法。”
  爷爷和男孩把小乌龟带进屋里,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便伸出头和脚,爬了起来。
  爷爷对男孩说:“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以善意、亲切、诚挚和热情,使他觉得温暖,他就一定会做你需要他做的事情。”
  如果你恶意地强求别人听从你的要求和命令,对方就必定会和你抗争,从而就造成斗争或者消极抗议,从你使你和对方都身处于地狱。只要你用你的善意使对方感觉到温暖,他和你都处身在天堂。
  佛与魔
  谁都有可能成为佛或者魔。心怀善念,乐意去做善事,行善积德,你就会越来越像佛;心怀恶念,贪欲过盛,为了享乐不择手段,坏事做尽,你就会成为魔鬼!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总是愁眉苦脸的,因为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样子,所以他根本就没法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做一回模特。
  画家的作品完成以后,轰动了当地。画家说:“那是我画过的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给我做模特的那个和尚,让人看一眼就会被认为他就是佛。他身上那种清明安详的气质,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画家最后给了那位和尚很多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因为这幅画,人们不再称他为画家,而是称他为“画圣”。
  过了一段时间,他准备着手画魔鬼了,但这又成了一个难题,到哪里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访过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外貌凶狠的人,但依然没有一个令他满意的。最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了。画家高兴极了,在现实中找一个令人感觉像魔鬼的人实在是太难了!
  当他面对那个犯人的时候,那个犯人在他面前失声痛哭地说道:“为什么你上次画佛的时候找的是我,现在画魔鬼的时候找的还是我啊?是你把我从佛变成了魔鬼!”
  画家说:“这怎么可能?我画佛时找的模特,是一个气质非凡的和尚,而你看起来就是一个纯粹的魔鬼形象,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那个人悲伤地说:“自从我得到了你给我的那笔钱后,每天只知道寻欢作乐,挥霍生命。
  到后来没有钱了,但我的欲望却已经一发不可控制了,于是我就去抢别人的钱,还杀了人,只要能搞到钱,什么坏事我都去做了,结果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画家听完他的话,感慨万分,他惊叹人性在欲望面前转变得是如此之快,而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诱惑的力量却是如此的强大。这个人由佛到魔的转变,确实完完全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啊。于是,他把画笔扔了,从此再也不作画了。到现在为止,魔鬼的画也没有一幅是让人满意的。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5节:积德行善就是佛
  谁都有可能成为佛或者魔。心怀善念,乐意去做善事,行善积德,你就会越来越像佛;心怀恶念,贪欲过盛,为了享乐不择手段,坏事做尽,你就会成为魔鬼!
  积德行善就是佛
  有一回,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一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
  束手无策的荣西禅师突然看到了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了穷汉:“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这是我的罪过啊,逼得禅师如此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们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么可以拿去送人呢!这不是冒犯了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但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定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
  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积德行善就是佛,私欲过盛就是魔。佛之所以成为佛,是因为佛能先人后己,普度众生。
  心生邪念就是魔
  一念之差便成魔,一念之差可成佛。
  平日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走上邪路的人如此感叹:“我真是鬼迷心窍了,结果一念之差,就把我自己给害苦了。”也许这中间,有的人不是“一念之差”,而是本性使然,不过是拿“一念之差”来做借口;但有些人的确是没把持好那突然的“一念”,从而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个人应邀到朋友家去作客,正巧主人正忙着在书房里接听电话。他一人独自在客厅浏览屋子里的摆设和各种装饰。这时,一个精巧可爱的小闹钟吸引了他的眼光。由于造型实在是太可爱了,趁着身边无人之际,他随手将闹钟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当所有的朋友在餐厅酒酣耳热,吃得痛快之际,他口袋中的小闹钟突然发出了一阵阵的响铃。这个客人在大家的注视下,满脸通红,几乎不知所措,只好把偷来的东西拿出来,归还给了主人,并且拼命地道歉。
  多么经典的“一念之差”啊。这个故事中的客人,我们很难说他就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太喜欢那个精巧可爱的小闹钟了。他的头脑一时间被占有这个闹钟的念头完全占领,以致根本没想到他其实可以向朋友说明缘由,请求朋友把小闹钟卖给他或者送给他的。他最终做了自己一时邪念的俘虏,进入了魔道,并为之付出了尊严和人格的惨重代价。
  第76节:害人与防人(1)
  邪念一生便成魔。当然,一辈子不生邪念的人几乎没有,但一辈子“守身如玉”保持自己的操守不沾污垢的人却很多。他们通达人生,深知放纵邪念的恶果,他们“守身”的诀窍,就是只要邪念一产生,就立即将它掐灭,不给邪念任何生长的机会!这样的人,可称为佛!当你消灭了涌现出来的每一个邪念,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圆满。
  害人与防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因为佛祖都很难原谅太大的恶行。防人之心不可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请自来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
  有个渔夫很早就起来去赶海捕捞。在黎明的微光中,他已经站在了没膝的海水中,把捕捉到的海鲜熟练地扔进了大篓子里,并带着回了家。
  就这样,在离大海不远的渔夫家里,一只牡蛎遇到了几条鱼。它们被渔夫扔在了地上,喘着粗气,脸色十分难看。
  “哎,我真担心在这儿我们都得死,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牡蛎从来没有这样忧伤,它望着同伴们低声地问道。
  这时,有只老鼠从这儿经过。牡蛎准备利用这从天而降的惟一机会。“老鼠,请您听着,您的心肠这么好,肯定能把我带到海边去吧?”
  老鼠看了牡蛎一眼,心里想道:“这只牡蛎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许多可口的、富有营养的精肉。”
  “马上就行动!”老鼠回答,其实他内心里已经决定要吃掉牡蛎了,“不过,为了把你带到海边,你得配合一下,把你的壳张开一点。现在你的壳紧闭着,我怎么带你走呀?”
  “哦,听你的!”牡蛎同意了。但他还是十分警惕地半张半开,因为牡蛎也不是傻瓜。
  老鼠一见壳张开了,便立刻伸过嘴巴就咬。不过,尽管他的行动迅速,但牡蛎事先就预料到了这一步,一下子就夹住了老鼠的脑袋。老鼠疼得吱吱地叫。这叫声传到了猫的耳朵里,使猫立刻跑过来捉住了老鼠。就这样,老鼠没吃到肉,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伤害别人之前,一定要想到别
  人同样也能伤害到我们。保护自己的最好原则往往是:既不能去伤害别人,又不能让别人伤害到自己。
  防人之心不可无
  狮子一心想杀死一头大公牛,便想出一个计策,准备害死公牛。
  狮子对公牛说,它杀了一头绵羊当祭品,请公牛一起共享。其实狮子是准备在公牛躺下来吃饭时,趁机将它杀死的。公牛赴约了,但是看到很多铜盆和大铁叉,却没看到绵羊,就一声不响地回去了。狮子因此责备公牛,说自己并没失礼之处,为什么它毫无理由就走了呢?公牛说:“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我看不到绵羊,却只看到准备烤牛肉的工具。”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7节:害人与防人(2)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请自来的请柬说不定就是鸿门宴。不要有占别人小便宜的心理,那样做恐怕会使你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甚至生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你是再有智慧的人,也要学会防范别人对你的伤害,因为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恩将仇报的人。
  北宋忠臣寇准曾被宋太宗极为倚重。宋太宗曾当众称他为当代魏征。
  然而,他最终死在了在北宋时尚属蛮荒之地的雷州,是被真宗皇帝贬谪至此的。他为什么会被贬至这种地方呢?因为他受到了一个小人的中伤。
  寇准曾对这个小人恩重如山。这个小人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原来曾是寇准门下的一员小吏。丁谓为人阴险奸诈,但文章写得很好。一向求贤若渴的寇准发现手下竟有如此人才,不禁大喜过望,于是极力向主持吏部的李沆举荐。
  李沆曾向寇准指出,选拔干部,需要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但寇准只看到了丁谓的才华,对他的德行并没有深入的考察,所以对丁渭一直宠信有加,以至于不惜屡次“强荐”。
  后来,当丁谓羽翼丰满时,寇准才逐渐发现自己双手托上去的“人才”,其实是一个道德沦丧、品质恶劣的小人。例如,丁谓投皇室大兴土木之所好,鞍前马后,废寝忘食,组织实施了劳民伤财的一系列豪华宫殿修建工程,很是
  博得皇帝的欢心与宠爱。寇准感到自己被愚弄和欺骗了,十分愤慨,曾在上朝时当面点名提醒真宗皇帝,要识破佞人诡计。可惜为时已晚。
  已攀住了皇帝高枝的丁谓,对当面说自己坏话的寇准自然恨之入骨,他认为,此时的寇准已经从恩人变成了阻碍自己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了,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铲除。于是,当丁谓的地位升到与寇准旗鼓相当时,便冷不丁地给恩人使了一个绊子,然后踏上去狠狠地踹了几脚: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向皇帝谗毁寇准,令寇准被罢相,并远谪南疆,客死他乡。
  防人之心不可有啊。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大才的人,一定要注意看清其德行如何。如果有大才者德行不好,反而是个大祸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如果不能引导其向善,至少也要保护好自己,不受其害。
  害人之人终害己
  有一只青蛙看着自己的老鼠邻居很不顺眼,总想找个机会去教训教训它。
  有一天,青蛙找到老鼠,劝它到水里去玩。老鼠不敢,青蛙便说有办法保证它的安全,例如可以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和它连在一起,于是老鼠终于同意试一试。
  下了水之后,青蛙便大显神威,它时而游得飞快,时而落入水中,把老鼠折腾得死去活来。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胀了飘浮在了水面上。
  第78节:害人与防人(3)
  这时,空中飞过的鹞子正在寻找食物,它很快便发现了漂浮的老鼠,于是就一把抓了起来,相连的绳子自然把青蛙也带了起来。在吃掉了老鼠之后,意犹未尽的鹞子把嘴又伸向了青蛙。在被鹞子吃掉之前,青蛙很后悔地说:“没想到把自己也给害了!”
  害人之人终害己,把别人推向危险时,自己也是很难脱掉干系的。所以,不要对别人心存恶意,因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你自己,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
  我们不但不能对别人作恶,也千万不要怂恿别人作恶,否则最后吃到恶果的很可能会是我们自己!
  宋朝仁宗时,海盗入侵高邮。当地驻军首领晁仲约估计抵抗不住,便凑了金银、酒肉,送给海盗。海盗取了物品,竟没有继续骚扰,而是打道回府了。此乃保一方平安的无奈之举,虽违反法律,但罪不至死。朝廷知道此事后,准备处理。慷慨激昂的一方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晁仲约没站稳脚跟,应该杀掉;另一方则认为没有必要。后来,皇帝听从了范仲淹的建议,免了晁仲约的死罪。于是有人质问范仲淹。范仲淹说:“大宋开国以来,就未曾轻易诛杀过大臣。晁仲约是否该死,争议颇大。这种情况下,不要轻易劝皇帝杀人,一旦手滑,惯性使然,将来诛杀你我怎么办?”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旦开了坏头,再做坏事就会成为惯例,弥补起来不但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收成很难,破坏却易。所以,千万不要怂恿别人作恶,而是尽量引导别人向善。
  害人过甚难挽回
  镇上有一位员外,家财万贯,乐善好施,每年都会拿出许多钱来捐助当地的寺院,积德行善。
  这日,员外的儿子拿着寺里送来的金丝雀把玩,因怕父亲责骂,将其藏匿于怀中,不料却将其闷死。员外生气至极,特来告知住持,望乞佛祖原谅。住持听罢,合掌道:“阿弥陀佛!施主诚心向善,佛祖明察秋毫,念及幼子又是无心之过,自当原谅小儿。”员外大喜。
  “我佛慈悲!”住持缓缓而道,“不论天下人的罪过多大,只要诚心悔过,都将会得到佛祖的原谅。”
  这时突然进来一人,跪拜在地,说道:“我罪孽深重,前日见财起贪念,冲动之下,杀死主人,如今追悔莫及,望高僧度我!”住持沉吟不语,兀自拨动念珠。员外疑惑,却听那人说道:“佛祖曾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今我诚心忏悔,为何却不肯原谅我?”住持双手合十,诚恳地说:“你去官府吧!”那人忿然离去。
  员外欲言又止,住持喟然长叹:“非我不度他,只是人犯了过错,自当付
  出代价。他不是不可以原谅,只是他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言罢,合掌。员外顿悟。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9节:砒霜与蜜糖
  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之行后果大。当你做了错事犯了过错,如果是小错尤可令佛祖原谅,然而,如果你犯的是恶行,就很难被谅解,而必定要你承担相应的后果。因为罪业已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消除。
  砒霜与蜜糖
  砒霜与蜜糖,犹如恨与爱,恶与善。然而,谁又能说恨与爱不能转化,恶与善不能转变呢?就像蜜糖吃太多了就会患上很多疾病甚至还会致命一样,砒霜用得妙不是也可以救人吗?
  有一位妇人来向福林法师哭诉说,她的丈夫是多么不懂得怜香惜玉,多么横暴无情,哭到后来竟说出了这样的话:“真希望他早点死!真希望他今天就死!”
  法师听出妇人对丈夫仍有爱意,就对她说:“通常我们非常恨、希望他早死的人,都会活得很长寿,这叫作怨憎会;往往我们很爱、希望长相厮守的人,就会早死,这叫作爱别离。”
  妇人听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地去爱他,爱到天妒良缘的地步,他就活不了啦。”法师说。
  “可是,到那时候我又会舍不得他死了。”妇人疑惑着。
  “愈舍不得,他就死得愈快呀!”
  妇人笑了起来,好像找到了什么武林秘笈,欢喜地离开了。
  最好的报复其实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砒霜与蜜糖,犹如恨与爱,恶与善。然而,谁又能说恨与爱不能转化,恶与善不能转变呢?就像蜜糖吃太多了就会患上很多疾病甚至还会致命一样,砒霜用得妙不是也可以救人吗?是善是恶,全在一念之间的抉择。
  可怕的嫉妒
  《红楼梦》里贾宝玉去问王道士讨要“疗妒”药方,王道士给了他一个方子,说:“老了死了,也就不妒了。”宝玉大笑,也自知荒唐,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膏药?
  《金瓶梅》除了写人性之黑暗荒凉外,也最会写嫉妒。西门庆周遭,人人都是嫉妒者,男的忙着争名争利争宠争着阿谀逢迎,女的则忙着争宠争爱争奇斗艳——正因为常常要自食嫉妒的毒药,所以整部《金瓶梅》里,即便众人寡廉鲜耻、目下无人,也活得绝不轻松,时时苦苦挣扎在漩涡之中。嫉妒到相互厮杀的地步,处于漩涡中心的男人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但在这样的杀气里,西门庆却能怡然自得,颇为享受。
  一个四平八稳、怡然从容、毫无嫉妒之心的女人,会让大多数男人觉得“拿不稳”,心下不安。一个自愿吞下嫉妒毒药的女人,才是自动缴了械,毫无还击能力的。所以嫉妒这一种毒药,在男女关系里,实在是极微妙的东西,所谓你之砒霜,我之蜜糖。
  嫉妒常常是由人们心底最脆弱又最在乎的那一部分开始燃起,这个燃点我们不自知,却有强大的破坏力。
  第80节:可怕的温柔
  在平凡人的世界里,嫉妒这种东西,也一样大有分别。在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聪明人的世界里,嫉妒能化作“最热烈、最深入、最明显的钦佩”,他的周遭,大多是可尊重、可欣赏、可学习的人;在字典里没有“欣赏”二字的人眼中,世界上的人只分两种:一种让他看不起,一种则让他妒忌不已。这样的人生,处处都是江湖,时时都是刀光剑影——一样的东西,两样的眼光,就可以或是砒霜,或是蜜糖。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喜欢痛饮的,却是砒霜。可见,选择善还是恶,归根到底在于自己有一双如何看问题的眼睛。
  可怕的温柔
  有一种体格健壮的黑驴,每到夏天的夜晚,星星在晴朗的天空闪烁,四周一片寂静时,它们就会来到原野上,惬意地吃鲜嫩的青草。
  这时,身材娇小的蝙蝠会悄悄地飞过来,悠然自得地落在黑驴旁边,伸出细小的舌头,先用舌尖温柔地舔着黑驴的踝部,动作很轻很轻,像是和恋人接吻一样。
  开始,黑驴似乎有些不习惯那种痒酥酥的亲吻,它不断地抬起后蹄,并且用尾巴来回扫动。但时间一长,也许是蝙蝠的舌尖舔得格外温柔,让黑驴非常舒服,它便不再烦躁不安了,而是继续悠闲地品尝鲜嫩的青草,十分安详。原来,这时的黑驴已经被蝙蝠给MZ了。
  过了一会儿,蝙蝠在黑驴的踝部咬了个小口子,开始吸吮黑驴的血液。又过了一会儿,这只蝙蝠喝饱了黑驴的血,悄悄地飞走了。
  随后,又有别的蝙蝠飞来。
  一只接着一只,不断地有蝙蝠轮流来吸吮黑驴的鲜血,黑驴却依然毫无知觉,依然在吃着草。但不久之后,原本体格健壮的黑驴便会颓然倒地,一动也不动了。
  这种蝙蝠不仅能杀死黑驴,还能够在温柔的舌尖舔吮中把人杀死。于是,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杀人蝠”。
  黑驴体格健壮,却在不知不觉中死于小小蝙蝠的舌尖下,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很多时候,人也很容易犯黑驴同样的错误,被温柔的假象所迷惑,不知不觉陷入到温柔的陷阱里,无法自拔,然后走上毁灭之路。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1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南怀瑾则认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大的缺点,和最大的愚蠢。
  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即使能够注意,也总会在不经意时出现问题。任人唯亲,是领导经常犯的一个毛病。爱的时候,千方百计的提拔,恨的时候,一棍子打死。爱恨交织是恋人之间常出现的问题。爱的时候,连缺点都是那样迷人,恨的时候,他越对你好,你越讨厌。丈夫与太太,也是这样。
  爱屋及乌是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最好的注解。
  孔子说:“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是人类常有的一种矛盾心理。关键是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这样一种心理。在爱时,不娇腻,不纵持,不为日后的恨埋下隐患。
  即使是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问题。对待学生时,成绩优异的总是呵护有加,生怕出现什么问题,纵然犯了什么错误,也总是那么容易赢得谅解。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变得不再让你青睐时,往往又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而让你更生厌恶,虽未到“欲其死”的程度,也差不多。就像对那些成绩差、品行差的学生,简直无半点可是之处了,甚至看见就厌恶。
  爱之欲给其喝蜜糖,恨之欲给其喝砒霜。爱与恶,犹如菩萨与魔鬼,其实很多时候只在一念之间。
  骗你的是贪欲
  与其诅咒骗子的狡猾和诡谲,不如低下头来检视检视自己的心灵是否被一时的贪欲所蒙蔽。要知道,这才是一切骗术之所以成为“骗术”的根本!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骗的经历。许多骗术,与其说是骗子高明,不如说是受骗者自个儿愚蠢。骗术之“骗”,要奏效,要百战百胜,无不“落实”在受骗者贪图利益、贪占便宜的心态上。
  有一对卖服装的兄弟在经营中常常借“耳聋”来促销,很是发了一笔财。两兄弟的办法是,总是安排一个人扮演成商店的雇员去热情地接待顾客,耐心细致地为顾客介绍某款衣服的特点。顾客觉得各方面都满意后自然就会询问衣服价格:“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雇员”这时就把手放在耳朵边问道:“您说什么?”
  顾客提高声音问:“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雇员”这时才仿佛明白顾客的意图,他立刻对顾客说:“十分抱歉,我的耳朵有些背,等我问一问老板。”
  他转身向里边的老板大声问道:“老板,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里面的老板站起来看了看服装,然后说:“72元。”
  “多少?”“雇员”装作没听清,又问。“72元!”老板此时变声答道,很不耐烦的样子。“雇员”回头一脸笑容地对顾客说:“42元一件。”很多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这款衣服,然后匆匆离去。牢牢抓住了顾客贪便宜的心理,这对兄弟促销的“骗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得逞了。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有这种趁着“别人”的“耳聋”占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几万元的便宜还欣欣然而去的“片断”呢?如果有,那么八成你
  也被骗过了,被事后想来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
  当我们意识到被骗后,往往会大骂骗子的可恶。然而,与其诅咒骗子的狡猾和诡谲,不如低下头来检视检视自己的心灵是否被一时的贪欲所蒙蔽。要知道,这才是一切骗术之所以成为“骗术”的根本!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2节:突然而至的好运往往是厄运
  突然而至的好运往往是厄运
  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20余年,这些年来一对母女一直细心地照料他。然而20年来,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去寻师访道,以解除心中的疑虑。
  临行前,母女对他说:“禅师,你再多留几日吧,路上风寒,容我们为你做一件衣服,再上路也不迟。”禅师盛情难却,只好点头答应。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心怀感激,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馈赠,于是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走。
  到了晚上,他坐禅养息,半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还有许多人吹拉弹奏,扛着一朵很大的莲花,来到禅师的跟前说:“禅师,请上莲台!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禅师心想:“我的修行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无果禅师于是就不再理会他,童子一再说:“机会就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万般无奈之下,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佛尘插在了莲花台上。于是童子和诸乐人高兴地离去了。
  第二天早上,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佛尘,问道:“这可是禅师之物?昨晚怎会从家中母马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无果禅师听后异常吃惊,说道:“若不是我定力深厚,今天已经是你们家的马儿了。”于是将马蹄银还给母女二人,作别而去!
  千万不要被突然而至的好运所迷惑,因为突然而至的好运往往是不真实的,很可能是魔境和厄运。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3节:最安全的办法是不去吃钓饵
  最安全的办法是不去吃钓饵
  小鱼问大鱼:“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需要你付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呢!”“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时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这是一个关于鱼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美味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机会的诱惑……这种种诱惑,只要不是耕耘的必然回报,只要不是汗水的必然收获,它就绝对是别人或者苍天垂下的“钓饵”。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破这一点。许多人就像那水中的小鱼,对这些“钓饵”垂涎三尺。贪欲使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可以捞油水的机会,他们相信总会有办法既占到便宜又能避开危险。于是,悲剧就同时在水里和岸上上演了:水里,一条又一条小鱼上了钩,成了垂钓者的下酒菜;岸上,一个又一个人被“饵料”套牢,成为挡不住的“诱惑”新的牺牲品。
  被贪欲蒙蔽的心灵必定会有侥幸之树疯长,被贪欲蒙蔽的眼睛必然会对钓钩视而不见。有谁见过人世间的贪官贪着贪着就突然金盆洗手脱饵而去的?只有在身陷囹圄或者走向刑场时,他们才会对“美味”后埋伏着的大危险有所领悟。
  “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这时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大鱼的这一无价的心得,来自于它的千千万万因贪饵而吞了钩的同类的血的教训。要想让你的人生不遭遇危险的陷阱,不妙也记住大鱼的话:“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抑恶扬善
  要想让心灵不会荒芜,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要想让自己不产生恶念不做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善念占据我们的心灵。
  绵羊生性软弱,不得不忍受许多动物的欺凌。于是,它来到佛祖面前,请求佛祖减轻它的苦难。
  佛祖对绵羊说:“让我在你嘴里装上可怕的獠牙,在你脚上装上尖利的爪子,好不好?”
  “噢,不,”绵羊回答,“我完全不想跟那些猛兽一个样子。”
  “那么,就让我给你的唾液里加进毒素吧?”佛祖又说。
  绵羊摇摇头说:“我也不愿意与毒蛇为伍,毒蛇遭人痛恨!”
  “给你额头安上角,并且让你的脖子变得强劲起来。这样可以吗?”
  “也不要。那样一来,我会变得像山羊一样好斗了。”
  “可是,你想要保护自己不受别的动物伤害,就必须有伤害别的动物的能力啊!”
  “唉,”绵羊叹了口气,说,“那就让我还是老样子吧。因为我担心,有了伤害别的动物的能力后,会唤起我伤害别的动物的欲望。”
  从此,选择善良的绵羊便忘记了诉苦和抱怨。
  绵羊宁愿继续承受许多动物的欺凌,也不愿意选择恶而是选择了善,这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省思。如果我们都选择了恶,世界将充满了纷争与恶斗,世界将乱了套,大家都将生活在痛苦和悲惨的深渊里;如果我们都选择了善,我们将生活在越来越和谐的环境里。即使有些人选择了恶,我们也还是应该选择当一个善良的人,以抑恶扬善为己任,尽可能帮助别人弃恶从善。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4节:在心灵上种植“善的庄稼”
  在心灵上种植“善的庄稼”
  弟子们坐在一名著名的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样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了后,微笑地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地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这时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禅师的最后一堂课告诉了弟子们,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心灵不会荒芜,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要想让自己不产生恶念不做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善念占据我们的心灵。
  及时拔掉邪恶的“小树”
  有户人家住在一大面城墙边。有一天,从城墙的砖缝里居然长出了一株树苗来。旁人好心地提醒主人,要趁早拔掉小树,免得生出后患。当时主人掉以轻心,一直没有处理。小树得以慢慢长成了一棵大树。
  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突然传来轰然一声巨响,整棵树和城墙都倒塌了下来,压死了主人一家。
  城墙长出一棵大树,这种可能性远没有人的心灵长出邪恶的“小树”的可能性高。因为并不是每面城墙都会长出大树,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可能会长出邪恶的“小树”。当然,长了“小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人“掉以轻心”,疏于防范,让“小树”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小树”长成了“大树”,不但会抢占心灵的阳光和养分,而且其强大的根系必将穿透和瓦解掉心灵中正直善良的基础,于是,树倒人毁的悲剧便不可避免!放眼人世间,哪一个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之人,不是毁在对自己心灵中邪恶的“小树”的疏忽和纵容上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告诫言犹在耳,然而,有的人总是善于原谅自己。察觉到自己心灵中的污点时,他们总是自我安慰:这点事,算个啥,说不准我比别人还崇高呢!于是,“小树”在肥沃的土壤里在合适的气候下“茁壮”地成长了。
  城墙上小树长成大树的故事警示我们,当小恶在心中萌芽生根时,一定要及时拔除。否则,它会很快长成大恶,将心灵压坠到万恶的炼狱。
  世上没有天生的君子,圆满的美德源于日常精心的防范与维护。“吾日三省吾身”,省察自己的内心时,你一定要看仔细:是否有隐而未现或微不足道的恶行的“小树”?如果有,立即将它拔掉吧,别等它成形,否则到那时就一切皆为时已晚。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5节:忍辱的白隐
  看淡荣辱
  荣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面子问题”。中国人是很在乎面子的,如果一件事让他在实利上吃了亏,但却有相应的精神上的好处,即有了面子,那么他大抵是会高兴的。反之,如果丢了面子,即使得了实利的好处,也会很不高兴。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皮就是面子;须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须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拥有虚荣心,但正如谚语所说:“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如果我们太过努力去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付出的就会是一辈子的幸福。
  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平素恐怕都或多或少因受虚荣心的驱使,而说过一些可笑的话,做过一些可笑的事。只是有的言行无伤大雅,有的言行令人生厌,有的言行不仅未能博得虚荣反而招辱惹祸。
  虽然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那么我们过日子就不能太过虚荣,以免吃上苦头。
  忍辱的白隐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
  有一次,白隐禅师住所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惩罚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开始时死活也不肯说,但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最终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平日里我们还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吧!”面对指责,白隐面色平静,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答应收留了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便马上接来照顾。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这个孩子,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他。好在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因为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但是,闲言碎语还是少不了的。
  一年过去了,因为无法忍受思念孩子的苦痛,女孩将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已相爱多年,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了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又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了真相后,痛斥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了他们,只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第86节:虚荣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
  接过白白胖胖的小孩,这家人对白隐感激涕零,从此到处传扬他的品德。于是,白隐禅师便成了那一带最受大家尊敬的人。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的误解、照顾小孩的艰辛,白隐禅师却只用一句“是这样的吗”便轻轻带过了,这样的忍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虚荣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
  很多人为了皇冠为了杂草甚至为了一些虚无飘渺的荣誉,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快乐甚至生命!由此看来,虚荣不仅仅是一杯杀死快乐的毒酒,甚至还是一剂扼杀掉生命的毒药。
  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中国的。
  外国的出自希腊的《伊利亚特》。讲的是特洛伊战争之前,忒萨利亚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结婚的时候,忘记邀请“纷争女神”厄利斯,故令她心怀不满,所以在宴会上留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丽的人”。于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互相争执,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人,都想把金苹果争到手。她们找到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作裁判,要他决定谁是最美丽的人。帕里斯拒绝了天后和智慧女神的请求,把金苹果给了爱神。爱神因此给了他绝世美女海伦。于是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爆发。
  中国的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真事。据《晏子春秋·谏下二》记载:齐景公时,有公孙接三勇士,恃功倨傲,且瞧不起晏婴。晏婴久欲除之。在一次国宴上,晏婴借机摘来两个金桃,要齐景公赏给三个勇士论功吃桃。结果,三个勇士因互不服气,弃桃而自杀。
  这两个故事情节不同,但本质一样,引起的后果都极其残酷和严重。这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悲剧,然而就因为一个“美丽”的金苹果和两个“功勋”的金桃子的虚荣的刺激,挑起了三个女神和三个勇士相互之间的猜忌、嫉妒和仇恨。而纷争女神和晏婴的借刀杀人之计也得以实施。他(她)们复仇的目的达到了,留下的却是残酷的战争和勇士的SW。
  其实,这两个故事至今仍没有结束,还在人世间的各个角落里不断发生。例如,一个先进指标、一个职称名额、一封特别大奖、一份年终红包,它们的作用就是在单位之中、团体之中去评说谁最美丽,谁的功大。面对此等虚荣,绝大多数人都不比三位女神和三个勇士高明,结果,自己的快乐就这样被杀死了。
  看清楚金苹果和金桃子的真正本质,把虚荣这杯容易把快乐杀死的毒酒泼掉,才是从容自在的正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13 05:49 , Processed in 0.04597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